秦始皇姓秦姓嬴还是姓赵?看看先秦的姓氏到底多奔放
2018年11月26日 13:53:27
来源:勤政楼前柳
至于秦始皇的氏就比较意思,因为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说法认为秦国氏赵。
原题:秦始皇姓秦、姓嬴还是姓赵?来看看先秦人取姓到底有奔放
从春秋到战国,时代转化的大标致就是三家分晋。前376年,韩、赵、魏联合起来来废晋静公,将晋国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了。因此韩、赵、魏三家成为了独立的诸侯国,这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反过来问您,“何为三晋?”您多数回回答:“没事,刚才不说过了,有姓韩、姓赵、姓魏的三家人建立的诸侯国而组成的嘛。”
您的回答,只对了一半,三晋确实是有韩、赵、魏这三个诸侯国组成的,但是三个诸侯国的国君可不姓韩、赵、魏。这韩、赵、魏是氏,而非姓。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才称姓。氏与姓是两个完全不同概念。那会儿人们的观念是以氏为国,而非以国为姓。魏国和韩国的国君,其实都姓姬。赵国国君和秦国的国君一样都姓嬴。很多电视剧里,喜欢管秦始皇叫嬴政,管齐桓公叫姜小白,这是不对。在先秦时期,一般人不会称呼男子的姓,因为这样做很不礼貌。齐桓公的氏是吕,如果您一定要直呼其名的话,应该叫是吕小白或者齐小白才对。因为称其国以为氏也是可以的。
至于秦始皇的氏就比较意思,因为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说法认为秦国氏赵。这一种观点来司马迁的《史记》,持有此观点的人认为秦国公室因造父封赵城,所以他们的氏也该是赵氏,而且在《史记》可以到秦王赵政这样的字眼。另一种观点认为,秦国国君应该是秦氏,而非赵氏,因为秦国国君的先人很早就从赵氏分离了出来,他们应该很早就以国为氏了才对。
个人比较倾向第二种观点。因为春秋时期以国为氏或者说以封邑为氏的现象很多。比如三家分晋前,被三家联合坑掉的智氏就出自荀氏,而晋国这支荀氏又出自原氏。事情是这样的,最早呢,晋武公灭荀国后,把此地赐他大夫原黯,原黯也由此称人为荀叔,而他的子孙就以封邑的荀为氏了。然后,到晋文公的时候,这支荀氏的大宗长荀逝敖死后,他的两儿子荀林父与荀首的采邑改封为中行和智,所以这支荀氏又衍生出中行氏和智氏。而被三晋联合坑掉的智伯瑶,在《左传》也时不时被称为荀瑶。虽然智伯瑶,也就是智瑶有人被为荀瑶,但这不代表荀氏等于智氏。智伯瑶只是智氏的家主,并非荀氏。同理就算《史记》写了一笔赵政也不代表秦国国君就氏赵,从被封于秦开始,秦国国君的氏应该是秦,而非赵。而且也就是司马迁记了一笔赵政,按着《左传》和《国语》可以知道:春秋时,秦景公同母弟公子针,跑到了晋国。那会儿大家也是管他叫秦后子,也没有叫赵后子的啊。
《国语·周语》上:“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姓和氏的起源不一样,可以说氏依托姓而生的。先秦人一般属于死不改姓,活可以改氏。因为先秦婚姻制度规定同姓而不婚,所以由于母系氏族社会衍生而来姓显得相对更重。针对同姓不婚这条规定,男子汉大丈夫是肯定不能改姓的,女子是可以的。春秋时期,鲁昭公就娶了吴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吴国虽然地处百越之地,但他们国君可是周天子的亲戚,和鲁国一样都是姬姓的。为了让这场婚姻变得符合里礼仪,鲁国人想一个办法就让吴国国君的女儿改一个姓。于是,那姑娘改姓了姓孟,称吴孟子。就这样她和鲁昭公顺利结婚了。可以说这种办法是掩耳盗铃吧,但是当时人还是接受的。所以如果您穿越后,喜欢上一个和您姓一个姓的妹子,你们还能是在一起。只要让姑娘改姓就可以,如果您是姑娘,那么改姓的事儿就您来完成吧。
一般春秋时期,对妹子习惯性称呼是是地名或谥号或排行加姓。地名加姓,比如褒姒,徐嬴、秦赢等等。地名加姓的地名可以是这姑娘的故国,也可以是她嫁到的地方的国名,甚至可以她前夫国名的地方,比如息妫,这个称呼中的息就是她前夫的属国。
谥号加姓,比如宣姜、贞姜等等。这里顺便说一下,古人讲究妻从夫谥,但是如果您不幸死在丈夫的前,自然不可能妻从夫谥。楚昭王的贞姜,就是因为她死在了楚昭王的前面,所以她的谥号不是昭。之所以给她用贞这个谥号,其实呢,是有故事的。故事说:贞姜是齐景公的女儿。一天,楚昭王到外面去游玩。留贞姜在渐台上。并且和贞姜约定。如果我让人来叫你。必定让那人带信符来的。结果遇上江里发了大水。江中的渐台将要被沉没了。楚昭王就差人去迎接贞姜。可是那人忘记拿了信符。于是,贞姜就是不肯出去。差来的人劝不动贞姜,只好回去拿信符来。结果,贞姜就被水淹死了。她死前说:我知道留在这里只有死路一条。但是人不可以无信,我和君上有约定必须有信符为凭才能出去,我不能违背了约定。贞姜溺死后。楚昭王非常难过,给嘉奖她这种用生命去守信的精神呢,便给了她“贞”这个谥号。
排行加姓,这个情况就很普遍了,比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妫、季芈等等。话说春秋时期人们的习惯一般不会称女子名,但是女孩也是有名的。比如楚昭王的妹妹就季芈必我,其中季是排行、芈是姓、必我是名。进战国时代,女子称名或小字的情况就比较多了。
说回到男子的氏,相比姓呢,氏的来源可说是五花八门,贵族除了以国为氏、以封邑为氏。也可以用先人的谥号来做为自己的氏,比如楚国三大家族中的景氏和昭氏,就源自于他们先人的谥号。景氏来自楚景平王(也就是楚平王,这人是双谥,《史记》里给他简化成了单谥。),昭氏则来自于楚昭王。除了以谥为氏呢,还可以官职为氏,比如司马氏、上官氏、司徒氏等等。贵族的话,还可以被赐氏或者姓。《通志·氏族略》上说:“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氏和姓不一样,古人再磕碜呢,姓还是有的。因为姓是用来划分血缘,区别婚姻的。但是氏呢,最早是用来区别贵贱的,所以一般人不见得都有氏的。进入东周时代,氏也变得很亲民了。并不是贵族才用的。一般人也用氏,氏的来源花样就更加多了,除了以封邑为氏、先君的谥号为氏、官职为氏外,还可以用先人的名或者字为氏,甚至可以用职业为氏。
楚昭王时有个爱国的商人叫屠羊说,而他为什么叫屠羊说呢,因为他开了一家买羊肉店,他生活在店里干着屠羊的活。于是,大家都叫他屠羊说,屠羊就这样成了他的氏。所以您穿越先秦,一定要慎重地选择您的职业。因为这很可能会成为您的氏的。如果您不幸穿越到先秦生活在一家屠狗的店里,干着屠狗的事儿,那么您很可能被人叫成屠狗什么的。另外,不要认为和羊有关的氏都和他的职业有关系。晋国的世卿中有一支叫羊舌氏,注意啦,羊舌是封邑的地名,羊舌氏是以封邑为氏。
说起来先秦时期,复姓很多,不对,应该说是复氏很多。因为两个字的地名和两个字的官职实在太多了。所以到战国后期,姓和氏开始渐渐混淆的时候呢,一些复氏也开始转化成单字的氏或者单字的姓。比如柳下惠的柳下氏就渐渐转化为了柳氏。对了,柳下惠本身氏是展氏,名获,字子禽,惠是他的谥号。因为他的封邑在柳下,所以大家也叫柳下惠。托他的福,他的弟弟盗跖,也被人称柳下跖。
氏和姓彻底混在一起,那还是汉代的事情。所以穿越到先秦您一定区分清楚姓和氏,不要会闹出来很多误会的。如果您称呼一个男子用姓,这在当时是很不礼貌的。
说完了姓氏,接着说说先秦的名字吧。名字也是两样东西,名是名,字是字。一般的情况,先秦人名和字的关联性和唐代人一样,您可以观其名来测其字或者观其字来测其名,比如楚国的大夫成嘉,他的字是子孔。《尔雅·释沽》上说:“嘉,美也。”而孔呢,按《玉篇》:“孔,嘉也。”名和字除了可以用意相近的词以外,还可以用意思相反的词,比如郑国的大夫公孙黑,他的字是子皙。
也有一种情况名和字正反都没有关联性,比如楚成王的令尹斗子文。其实斗子文的子文是他的字,不是他的名,他的名叫谷於菟。为什么他的名叫谷於菟这么奇特呢。故事是这样:斗子文他爹斗伯比当年和郧国国君之女私通,然后那妹子生下了斗子文出生,妹子嫌弃拖油瓶太累赘就把斗子文弃于在云梦泽。本想着让这孩子自生自灭算了,但出乎意料的是一只母老虎收养了这个孩子,给他喂奶。某日,郧国国君去梦运泽打猎,看到这种景象,被震住了,赶紧回去跟夫人说这个奇景。然后郧国的君夫人便把女儿和那个孩子的事情始末告诉郧国国君。出于对孩子的同情,郧国国君最终决定把那个不争气的女儿嫁给斗伯比,并去云梦泽把孩子接了回来。因为母老虎给这个孩子喂过奶,所以郧国国君就给外孙起了谷於菟这个名字。因为楚地方言中把“谷”念为“乳”,於菟是“老虎”之意。
可以说谷於菟这名是一个特例,但三个字的名并不是只有谷於菟一个的。吴国的国君中就有一个名叫“强鸠夷”,他的儿子名叫“余桥疑吾”。多字的名,先秦不是没有,但是很少。主流还是单字名和双字名,字也是一样。
注意啦,在先秦您可以看见很多,如介之推、烛之武、宫之奇等带有“之”的名,其实这里的“之”是没有虚词,加上只是为了读起来顺口。把“之”去掉,他们的名也是成立的。
为您推荐
泡泡直播
热门文章
泡泡直播
精彩视频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