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

中国当前社会经济结构只能适应过去的人口分布状况,为了给经济的长期增长打好基础,需对当前的社会经济结构做出适当调整。

中国是人口大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与之对应的充沛的劳动力供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在一定时期内,充足低廉的劳动要素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数十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中国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曾经源于劳动力供给数量的红利正在逐渐消失,而劳动力供给质量的红利正在逐步形成,这些变化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

上世纪60到70年代,中国经历了高生育率时期,形成了大量高生产率的非熟练劳动力供给。在充沛的劳动力供给环境下,大量非熟练劳动力维持着较低的薪资水平。城镇工人年均实际工资由1978年的1004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1026美元,增长仅0.1%,期间年均GDP却保持双位数增长。

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出生率经历了从高到低的转变,接着政府开始强制推行独生子女政策。受此影响,1980年中国总生育率由1973年的4.54大幅降至2.24。此后人口增长急剧下滑,部分学者估计,2010年总生育率可能仅为1.18。

强力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未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30多年之后的今天,由大量非熟练劳动力供给所带来的中国人口红利正迅速消失。2015年劳动力规模由2012年的9.37亿降至9.11亿人。这一变化导致劳动力供给出现短缺,这种短缺现象在制造业较为集中的沿海城市尤为严重,并进一步引发了劳动力成本的上扬。1998年至2010年间,中国工人实际工资年均增长13.8%,超过同期实际GDP年均增长的12.7%。

劳动力成本急剧上涨和供给短缺,正侵蚀着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利润,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主导地位正在遭遇挑战,许多企业停运或将工厂迁离中国。中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投资吸引力下滑,迫使中国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以减轻中国工业产出和经济增长双双放缓带来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政府开始逐步放宽独生子女政策,以期逆转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下滑趋势。尽管如此,多种社会经济因素抑制人们多生多育的热情,其中包括抚养子女的经济成本和机会成本日益高涨,女性劳动者日益增多以及社会预期的转变,等等。出生率下降造成的人口老龄化,是威胁中国经济长期潜在增长的一项结构性问题。2013年中国养老金账户赤字规模达1.8万亿元,中国31个省市中14个省市报告称养老金账户出现赤字。考虑到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刚刚开始,社保基金缺口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同时人口老龄化还将从供给侧降低经济增长潜力,老龄人口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老龄化社会中的人口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等长期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因素都将趋于减少。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中国人口的数量红利逐渐释放完毕,由教育普及带来的人口质量的红利开始不断显现,高等教育人数的空前增长正在重塑中国的人口结构。过去15年中,共有约6000万青年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在此影响下,目前高学历年轻人口(25岁至34岁)的比例达到8%,预计到2030年,中国劳动力中具有大学学历者将达到2.2亿人。届时,中国将拥有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高素质劳动力群体,有利于未来经济增长释放出巨大的潜力。

熟练劳动力供给的大幅增长,能够支撑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如果合理利用日益增多的高素质劳动力,在2030年前中国GDP应能维持5%以上的增长。不过,中国当前社会经济结构只能适应过去的人口分布状况,为了给经济的长期增长打好基础,需对当前的社会经济结构做出适当调整。

首先,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推动要素市场深化改革。通过推动资本市场改革,培育更具竞争力、多层级的资本市场以及推进国企改革等方式,实现产业升级。

同时,要积极推动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改革户籍体制并允许劳动力更加灵活地流动,改革土地资源配置体系,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地方政府在税收和债券发行等领域的自主决策权等都至关重要。

最后,根据新的社会结构变化调整政府的投资方向。不断扩大的中产阶层同样将为中央及地方政府提供新的投资机遇。当前政府投资一直集中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领域,下一阶段,投资范围将覆盖城市便利设施、高端服务业以及医疗健康产业等公共设施领域,以满足不断扩大的中产阶层的需求,并推动长期经济增长。

下一篇

失业保险金结余上千亿,为何用不

政府相关部门要改变工作作风,完善失业保险金的发放制度,特别是在职工失业时要及时将有关材料转至相关机构,让职工能够及时领取到失业保险金,度过困难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