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经济新常态,中国和外资将互利共赢

中国需要外资,外资也需要中国,只要保持自己的优势而且对彼此的需求有深刻理解,创造出来的一定是互利共赢的果实。

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利用外资工作的政策导向,提出了20项具体措施。《通知》指出,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和开放型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利用外资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要以开放发展理念为指导,进一步积极利用外资,营造优良营商环境,继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实现互利共赢。

“有的人担心中国不再需要外资了,你们资金都走出去了,还需要什么外资?”2015年3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在座谈时的一番话引起了中外企业家的极大关注,因为经过数十年的改革,和对外开放初期资本、技术的双双匮乏相比,中国已发生了剧烈和深刻变化,中国经济正日益步入“新常态”,于是中国是否还会欢迎外资遂成为各国工商界人士共同关心的问题。

就是在这次论坛上,关于中国的外资政策,习近平提出了“三个不变”:“中国只会越来越开放。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障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现在中国出台利用外资“二十条”,可以视为履行“三个不变”承诺的具体措施。

审视“二十条”,不难发现,其中有两大重点,一是更加强调公平竞争,“二十条”从业务牌照和资质申请、标准化、参与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融资环境渠道和条件、注册资本制度等多个方面力促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二是体现了对外资投资方向的引导,“二十条”鼓励外商投资高端制造、智能制造以及工业设计和创意、现代物流、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发展战略方面,则支持外资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区域战略。

强调这样的两大重点,对经济步入新常态的中国来说,“此其时也”。

曾经,中国吸引外资过多依赖政策的优惠、倾斜,甚至往往不惜给予“超国民待遇”,在外国投资者眼里,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和低标准的环保可以确保自己无需辛苦打拼即可获得丰厚利润,几乎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资的最大吸引力之所在。时易境迁,在推进法治市场经济的中国,“超国民待遇”注定是一个要被取消的名词,转而依赖营造内外公平一致的营商环境以吸引外资则成为必然。另一方面,在经济新常态之下,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包括外资在内的所有市场主体都面临着全新格局,一个大的趋势是在国家层面,当下的中国越来越重视绿色发展,在居民层面,健康、养老、保险等需求激增,而且低端消费品已很难再为中国消费者普遍欢迎。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曾经表示:“我们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因为没有钱而引进外资了,我觉得现在要引进的更多的是战略投资者,也就是说除了资金以外,在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会对我们有更多帮助的投资者,另外优先欢迎他们投资我们比较薄弱的、我们准备发展的那些行业当中,比如新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等。”一个国家吸引利用外资到了一定规模和一定水平,出现这种变化实为水到渠成,因应这种变化,对外资的投资方向及时引导,“二十条”出台对外资的意义恰在于此。

对外国投资者来说,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可能是一种挑战,但无疑更意味着机遇。因为在很多跨国公司那里,中国当下急需发展的行业往往正是其优势所在,在其优势领域,他们又何惧与其他市场主体公平竞争?

中国需要外资,外资也需要中国,只要保持自己的优势而且对彼此的需求有深刻理解,创造出来的一定是互利共赢的果实。

作者

南都社论

南都社论

南方都市报就重大社会、时政问题发表的社论

作者其他网评

下一篇

消费能否持续发力取决于四个因素

稳步增加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中国实现消费持续增长、持续发力最基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