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功:中国要走出“冲击-反馈”模式

中国的智库如果强大,中国才会强大,中国才会变成真正的大国。

2017年1月14日,首届凤凰政能亮高峰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开幕。本届论坛以“政策与机遇”为主题,将从政府、企业、学界等多方视角,探讨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提速等新形势下,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转型发展。

论坛由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指导,由凤凰网主办,凤凰评论承办。在“智库如何为改革进言献策”的高峰对话环节,凤凰卫视主持人胡玲提问安邦智库董事长陈功。

安邦智库董事长陈功在“智库如何为改革进言献策”环节发言

主持人:说忠言逆耳也好或者更加建设性的声音太少也好,感觉好像民间智库不一样的声音决策者听了不是很多,民间智库的发展似乎在内地受到一些制约,作为民间智库的人士您如何看待?

陈功:我从来没有认为受到过什么制约,我认为关键是要做专业的表达。我的个人感觉来说,作为一个智库它的感觉性足够高的话,即便在中国这样相对来说比较严格的环境当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是毫无疑问的。作为一个智库,要有三个特点:第一建设性。第二操作性。第三独立性。

只有做到这三点才是作为智库最佳状态,去发展自己的言论以及政策评估和建议。作为一个智库最重要的是做政策评估和政策建议,而不是说做学术,做理论,也不是做任务性的工作,比如说命题作文类似的工作。智库在建设性方面,是要提出一些批评的意见。实际上我们在24年的质询过程当中,批评政府和批评部门非常尖锐,但是目标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批评是为了提出更好的建议,如果没有一定的批评,没有破也没有立,也没有反思和总结了。建设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直接关系到智库成果的价值以及含金量,没有一定的建设性,那么就变成了骂街差不多一样的意思。

操作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可操作性是跟学术研究机构最大的分别。大学也好,做学术研究也好,都可以提供一些假定的条件来形成自己的成果。但是智库不行,智库在做政策评估,在做各种各样的政策建议的过程当中,必须接地气,必须跟现实环境有紧密的连接,考虑操作性的问题。确实注意到现实社会当中一些学识,大家都是以很高的调门提出自己的建议,但是不具备操作性甚至某些提出者自己也认为不具备操作性,他目的是什么?越操作不了越可以证明我比别人厉害,这样的有点逆反的情况确实是客观存在的。这不是一个非常良好的趋势,智库学者我想应该深思这些方面的问题。 

第三个独立性。安邦24年的历史非常强调独立性,这是我们旗帜鲜明强调的,我想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和异议,最大的问题可能是对于独立性的理解出现了很大的偏差。独立性并非讲的是你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指的是你坚持个人的观点,坚持机构的观点,不去跟风,不去随大流,不去有羊群效应,这是独立性。我也看到很多年轻人往往是刚刚毕业的学生,有的是很高学历的博士到我们机构来工作,上来就讲我是左派人士、我是右派人士。我很奇怪,你知道自己是左派的,你知道左派是怎样的事,你知道右派是怎么回事,后面有怎么样的历史逻辑在里面?掌握了发展逻辑以及很多知识积累之后才可以表现自己的倾向性,而且是用专业的方式表达你的成果。

这三个方面,是在智库道路上发展很关键的点。中国确实是千军万马都在发展智库,这是好事,也是不太好的事。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是人多好办事,人多力量大,总会慢慢成熟起来,提出好的建议。不好的一面,智库如果打成一锅粥,不是高回报的行业,不是像资本圈里面油水非常明显的行业,处于僧多粥少的状态,各路英豪都想争一万,本身就很稀的粥了。不可思议的是拿着国家拨款的,很高大上的机构也想分一勺,这样情况下对于智库的发展非常不利,大家彼此感觉到压力很大。我想渐渐如果这样做会产生扭曲,本来正常的方式,正常的逻辑,正常的思维可以解决和做的方式和方法,那么就不会采用了。就会出现一些调门异常高或者观点出现扭曲的表达,这样对社会发展实际上是非常不利的。我想只有坚持好建设性、操作性和独立性才可以做好一个智库。中国的智库如果强大,中国才会强大,中国才会变成真正的大国。

主持人:很多东西到了中国内地,就容易变了味道,变了模样,大家一拥而上。在内地大家希望智库发出独立性一个声音。有什么不足是需要改进的呢?

陈功:智库现在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众说纷纭,这是可以理解的。不但智库这些机构学者们有种种困惑,我想他们的服务对象,比如跟政府部门收费,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怎么去分?怎么去合作?可以从智库那里获得什么?如何进行互动?这个也是问题。

所以,现在是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考虑将来的发展。涉及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中国为什么要建设呢?中央领导为什么要大力推动智库的建设呢?这个问题不解决,很多问题都似是而非,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幻想。

我个人的理解就是这样的,中国长期以来,始终处于一种“冲击-反馈”的模式。有大事情发生了,产生了冲击。怎样做出反馈?大概是从明朝以后,700年左右的一个时间里,都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

一旦真的大事情发生了,智库也好,学者也好,智囊机构也好,最多就是什么呢?就是度过难关,仅此而已。这个就不错了。所以,非常非常被动。在千变万化的这个时代背景之下,就是改革的这个大潮不断向前推进的时候,智库必然会提出这个要求。还有包括“冲击-反馈”这种模式的改变也会被提出来。会改变成什么样子?应该是用预战和战略,就是来代替过去长期以来的这种模式。所以,这样才可以使未来得发展。正是把事情做在前面,然后,形成战略。

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国家,还有美国的这种战略。兰德公司提出了一种战略以后,我们都是有报纸文章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馈。有的靠谱,有的未必,毕竟是舆论界各种各样的反馈,并不是专业的表达方式。但是,这是在这个模式下形成的,如果是在战略的情况下,相反,换一个位置思考一下。无论是在科技,还是在战略里面,我们都应该有提前的预判。这个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可以适应中国所追求的。

无论是大国崛起,还是未来在世界当中秩序体系里面一个。如果没有这种预见性的、战略性的安排,我们做的很多的事情都是什么呢?都是追着大潮走。而不可能能够主导潮流,站在潮流之上,这个是一个根本的变化。如果说是为了一个社会服务,而不是有更远大一些的,更具有情怀的目标,这个智库跟普通组织有什么区别?社会组织和评论员中有很多水平非常高。智库显然跟这些标准有区别的,他有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有一套自己的专业方法。这样的话,对于智库来说,可以把一些问题梳理清楚。不会出现似是而非的问题。这个问题要理解清楚,要不然后面很多问题无从谈起。

(据论坛发言整理,未经作者审阅)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下一篇

毛寿龙:做智库要有自己的原始东

给政府官员提供建议要符合政府的规律,就一定要了解他,跟他做朋友,你说的话才真的能够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