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希:发展的质量最终要体现在就业上

我们既然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应当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物为中心。

2017年1月14日,首届凤凰政能亮高峰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开幕。本届论坛以“政策与机遇”为主题,将从政府、企业、学界等多方视角,探讨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提速等新形势下,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转型发展。

论坛由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指导,由凤凰网主办,凤凰评论承办。在以“宏观调控的新展望”为主题的沙龙环节,凤凰卫视主持人胡玲提问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在“宏观调控的新展望”沙龙发言

胡玲:想问一下刘尚希院长,我们每年都说明年有可能是困难的一年。2016年,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家做实体经济,连我们普通民众都觉得要精打细算。那2017年会困难到什么程度?对我们普通民众而言,这个程度是我们自己可以承受的吗?如何看待?

刘尚希:世界是不确定的,未来也是不确定的。每一年的困难也是没有办法准确预期的。我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一点是肯定的。如果连这个信心和勇气都没有,可能就意味着放弃。那我们该怎么思考这个宏观调控?怎么思考当前的经济呢?

中国市场这样大,中国经济再怎么掉,能掉到哪里去,这一段在讲什么呢?就是宏观调控,这个就涉及政策,那政策后面是什么呢?长期以来的政策目标包括社会的一些看法都是什么呢?所以,这种速度思维可能就变成了大家思考经济问题的一种基本方式。恐怕现在要调整一下。这个速度思维,本质上来讲是一个思维。速度就是指GDP增长。GDP就是一个物质财富,如果老盯着速度来做文章,所有的政策围绕这个速度考虑,实际上一切都是以物为中心的。

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到人关注什么样子的质量呢?那么,怎么样的质量适合做政策目标呢?其实就是就业。发展的质量,最终就是体现在就业上。传统经济学就是一个数量概念,劳动力的供应需求、人口老龄化等,就是劳动力减少的问题下我们需要考虑的。我认为就业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量的概念。我在前几年提出一个概念,叫做就业状态,这个状态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

首先是自然岗位,这个涉及到一些问题。整体来看,现在就业的总量压力不是很大。但是,就业的结构中还是存在问题的,那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我们现在还发现,有的人没有事情干。甚至这个结构错位,这恐怕就不是我们总量上面可以解决的问题了。尤其是现在,结构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再一个,就是就业平等。这就涉及到一个体制的问题了。比如说,我们涉及到的体制内和体制外,还有城市与乡村。那么,这个就业的平等究竟怎么样?其实我们是可以做评估,我认为我们在城乡分割这个体制下,就业的不平等依然存在。我在来京开会的路上,就跟司机聊天。他是一个东北人,在北京开出租车,北京出台了政策,以后外地人不可以在这里开出租了。这就涉及一个平等性的问题。农民工就业,在很多的方面,是不是都平等呢?目前,我们还依然存在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概念。所以,在平等性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就业的平等性,看起来是一个社会问题,但其实还涉及到了劳动力资源,包括人才资源的有效配制和利用等问题。刚刚蔡院长也讲了潜在增长率,什么事情都是人干出来的,如果人力资源、人才资源不可以得到有效的配制,那全要素生产力怎么提升呢?这个潜在增长率怎么提高呢?人的积极性是最重要的。所以,就业平等就是非常重要的条件。这个就关系到社会平等、贫富差距的问题。所以,这是第二个维度。

第三个维度就是就业的质量。要提升就业的质量,不是说今天在这里,明天在那里,正是就业和非正式就业所反映的就业质量是有差异的。现在看来,可能就业总体数量的压力不大。但是,就业的质量高不高呢?我们还是应该进一步地去评估。政策目标应该从就业状态考虑。我觉得还是要争就业岗位,争就业平等性,还有就是就业的质量。就是从这三个维度组合成的就业状态来进行判断。

那么,我们的经济政策是不是合适?是不是要调整?是不是要完善?经济增长速度是不是与这个相匹配?我认为速度是一个手段,不应当作为一个目标。而目标就是建立状态,达到最优。我们不可以把速度做目标,把就业作为一个手段,这是不可以颠倒的。所以,我们既然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应当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物为中心。物是一个手段,速度是一个手段。但这些不可以作为目标来看待。

(论坛发言整理,未经作者审阅)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作者

刘尚希

作者其他网评

下一篇

宋宇:改革要妥善应对“特朗普倒

现在可以说是“特朗普倒逼”。所以,我们还是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其实这也是一个好事情,大家可以互相竞争,我们也可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