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不是气象灾害,人祸大于天灾

雾霾这种人祸造成污染现象,绝不是几个无奈轻浮的段子可以承载和打发的,雾霾本质上是对公民健康权和生命权的侵害,任何国家都有责任用最严肃的态度、尽最大的努力来捍卫这种权利。

这一次的雾霾来势汹汹。从16号到现在,雾霾天气已席卷我国大约142万平方公里的区域,50多条高速公路被迫封闭,河北石家庄的PM2.5数值甚至一度突破了1000。

雾霾对人体有害,这我们早就知道了,可许多人未必知道的是,直到现在,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河北等20多地的气象灾害防御法规里,都将霾列为“气象灾害”,也就是说,在一些官方文件里,雾霾享受了跟台风、龙卷风一样的“待遇”。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文件的定义,霾并不在气象灾害之列。虽然霾的产生与气象条件有一定联系,但主要原因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简单说,“人祸”因素大过“天灾”。从文件中就开始把雾霾的罪过推给老天爷,在实践中治理雾霾又如何不令人担心呢?

历史上也有把雾霾当作自然现象的情况发生过。比如洛杉矶最初遭到雾霾袭击的时候,许多当地居民就以为是天气现象,但此后他们开始逐步认识到这其实是人祸,并为此展开了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抗霾之战。如果说当年的洛杉矶人是无知者无罪,那么到了今天还把雾霾当天灾,就有点掩耳盗铃的意味了。

世界上许多城市在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都曾受到雾霾困扰。坏消息是雾霾治理起来耗时费力,没有几十年不行。比如1952年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时间里,伦敦因为遭受毒雾袭击,4000人死于非命,此后伦敦开始走上了艰苦的治霾之路,直到十几天前,伦敦市长还在讲话中说,要在2022年前砸下8.75亿英镑来改善伦敦的空气质量。好消息是雾霾并不是不治之症,比如日本东京也曾饱受雾霾困扰,甚至发生了多起光化学烟雾事件,但现在的东京,空气干净到什么程度呢?私家车只需要一个多月洗一次。而不管怎么样,正视雾霾中的“人祸”因素,不遮掩,不逃避,不自欺欺人,是治霾最起码的前提。

最近,财政部通报了关于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其中提到,一些地方将专项资金挪用,用来搞招待、修大楼,《人民日报》还专门就此刊发了一篇《好米别做成了夹生饭》的文章。饭究竟煮成什么样,关键在于煮饭的人脑子里在想什么,假如官方文件都把雾霾定性为“气象灾害”,那么如何体现“人”的责任,又如何让一些机构和公职人员真把治霾当回事呢?某种意义上,“气象灾害”这样的表述也成了漂浮在许多人脑子里的雾霾,这种“思想雾霾”的危害,可能比我们想象中要严重得多。

昨天看到一个段子,说对于雾霾,安慰疗法是戴口罩,全家疗法是买高档空气净化器,有钱又有闲的疗法是出境游,土豪疗法是移民,全民疗法是等风来。其实这么多年来,类似的段子我们已经听得很多了,每一次重霾来袭,裹挟着愤懑、自嘲、无奈的话语都是漫天飞舞——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现象。众声喧哗的底色,其实还是“等风来”,而如果对照雾霾是“气象灾害”这样的定性,这一切似乎又很合理:既然是老天把雾霾给带来了,不就该等着老天再把它带走么?

尽管我国早在2013年就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但实事求是地讲,整个中国社会于雾霾的认识以及治理还停留在一个相对低级的阶段,远远没有达到科学系统的程度。雾霾这种人祸造成污染现象,绝不是几个无奈轻浮的段子可以承载和打发的,雾霾本质上是对公民健康权和生命权的侵害,任何国家都有责任用最严肃的态度、尽最大的努力来捍卫这种权利。

今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印发,这标志着保障公民健康权已经被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保障公民健康权有许多事情要做,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恐怕是让人们能安心地呼吸;要让人们能安心地呼吸也有许多事情要做,但首先要面对的尴尬,恐怕是有一种雾霾叫“气象灾害”。

下一篇

当雾霾已经不再是“新闻”

当雾霾不再是“新闻”,当我们不再警惕这种肮脏的空气对健康的损伤,各种所谓的“治霾时间表”显然只是永远不会兑现的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