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益唐励志故事,折射功利学术评价之弊

为了获得评价体系的认可,所有学者都忙于申请课题、项目、经费,撰写论文,如果没有课题、项目、论文,将难以通过考核,很快就可能被淘汰出局,面对他人异样的眼光。

上一个月,2016年度杰出求是科学奖颁发,得主为山东大学数学学院的彭实戈教授和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数学系张益唐教授,表彰二人在概率论同随机控制领域以及孪生素数研究领域的成果。从2013年在《数学年刊》发表关于孪生素数的论文以来,张益唐可谓获奖无数。而这之前,他默默无闻。国内一个微信公众号以“北大才子送快递,端盘子,蛰伏30年后,竟一举颠覆数学界”为题,将他的学术研究之路变为一个“励志故事”。

张益唐的故事,用中国学界的视角看,确实是很励志的。因为像他这样的很多人,如果在国内学术界,意志可能早已被消磨,很难在那么“艰难”的处境下,还坚持自己的学术理想——— 他上个世纪90年代,在美国中部肯塔基州的小城市莱克星顿,在朋友的Subw ay快餐店做会计。工作之余他研究数学。1999年,在老同学的推荐下,他在新罕布什尔谋得一份教授微积分的讲师职位,尽管只是编外,但能够重新“找到工作继续做学问”让他很高兴。也就是说,他本人一直不认为自己的生活环境艰苦,反而能为自己有机会做数学研究而觉得开心。

对于他为何长达20年没有回国,张益唐有一段话,耐人寻味,他说:“世俗压力太大了,你躲不开的,你要不出论文,你就会怎么样怎么样。我自己可以沉住气,我不要这些东西,但你的家人、亲朋好友不答应,在美国就没有这个问题。我欣赏美国的地方是你在一个快餐店打工,在一个超级市场收钱,没有人看不起你。在美国我还是我,但回了中国我就不是我了。”

这足可以解释为何国内舆论将其作为“励志楷模”,在世俗的环境中,要坚持自己实在太难。而这正是国内学术研究存在的最大问题,即为了获得评价体系的认可,所有学者都忙于申请课题、项目、经费,撰写论文,如果没有课题、项目、论文,将难以通过考核,很快就可能被淘汰出局,面对他人异样的眼光。

我国在国家层面也在进行改革,希望给科研人员松绑,包括给科研人员更大的科研经费支配权,提高科研“人头费”比例,以及最近出台政策,允许高校教师与科研人员兼职兼薪,以增加知识价值。可是,进一步分析这些规定、政策,却有可能产生让教师、科研人员更“世俗”、更“现实”的问题。扩大科研经费支配权、提高人头费比例,前提是要获得课题项目,没有课题项目,何来经费支配权?这必然会加剧课题资源竞争,对于青年教师和研究人员,能不能获得课题、项目,会是“天上地下”的巨大差异;而允许兼职兼薪,无疑会拉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待遇差距,“有本事”的教师与研究人员会通过兼职获得高薪,而“没有本事”的,则可能面临极大的压力,甚至会遭到家人责怪。一些教师和科研人员,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可能放弃自己的教育与学术理想。

应该给教师和科研人员“我就是我”的从容。首先,不能用过于功利的指标考核教师和科研人员。其次,对教师和科研人员,不宜采取基本工资+津贴+奖励(提成)的薪酬制度。

当然,张教授的励志故事,还与职业、劳动平等有关,在美国,做教授和做快餐店会计,没有什么身份的高低贵贱,不会遭遇歧视。而我国,这往往会成为衡量成功、失败的标准,大家都追求“身份”,而忘记了做自己,教育和科研领域尤甚。

作者

熊丙奇

熊丙奇

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作者其他网评

时事话题

时事话题

近期发生的新闻议题,尽在其间。

下一篇

靠美女引爆的支付宝“圈子”能走

整个产品设计太过迷恋原始欲望对人类的控制力,显得过于简单粗暴。同时,也让整个社交关系的形成机制过于依赖“人为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