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楼市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中国楼市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宏观经济越是低迷的时候,房价越是一路上扬,这是有违一般经济规律的。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份经济数据显示了中国宏观经济中的一个奇特现象:在M 2一路走高的情形下,工业生产、零售销售、投资增长、外贸出口等关键领域指标整体表现不佳,尤其是民间投资罕见性持续下滑。这是为什么?

对于中国经济的现状,从政府到学界,大家的认识还是基本一致的。即中国当前经济的下滑更多是趋势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在此“三期叠加”特殊时期,中央给的应对策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细化的具体措施有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从流动性的角度看,货币紧缩应该是落实“五大任务”的应有题中之义。纵向看,M 2由2008年底的47.5万亿增长到2015年底的139.2万亿,增长了将近两倍。

难道“供给侧改革”最终还是战胜不了需求侧刺激?

笔者几年前写过一本书,叫《通胀经济来了》,说的是全球泡沫化生存将成为一种常态。今天看来,世界经济的泡沫化已经越陷越深。

美国从2008年开始推出“量化宽松”政策,一直延续到2013年,接连开启QE1、QE2和QE3;美联储2008年将基准利率降低到接近于零的水平,之后就只在去年12月进行过一次加息。日本更是如此,实施了三年的“安倍经济学”,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寄希望于日元贬值下带动出口反弹,通胀压力下加大居民消费支出。自2014年6月将存款利率降至零以下,欧洲央行成为全球首个实施负利率的主要央行。推出Q E也毫无示弱,刺激计划包括实行至2017年3月份的每月800亿欧元债券购买,以及旨在刺激银行给予企业和家庭房贷的T LT RO计划。

可以说,放眼世界,全球经济泡沫化生存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当经济处于增长的时候,大家认为一定程度的通胀是有益的。当经济处于衰退和萧条的时候,政府就会通过刺激使得经济尽快重新回到增长之中,至少看起来是这样的。而其中,印制钞票是使得经济看起来重回增长之中的最简单和最有效的办法。于是,即使从长期来看,经济也始终处于通胀状态之中,通胀已经转化成了一种维持经济增长的制度安排。

当然,经济泡沫化必会带来两个后果:一是财富被通胀“征税”,个人财富被国家“征税”,世界财富被美国“征税”;二是对泡沫的迷恋与麻痹让大家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好机会。唯一不同的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泡沫化后果可以让全世界共同买单,而新兴市场国家的泡沫化只能由自己吞下苦果。

可以看看房地产市场。在中国,房价不仅与真实的居住需求相联系,更与货币供应、新增信贷的波动息息相关。中国楼市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宏观经济越是低迷的时候,房价越是一路上扬,这是有违一般经济规律的。其背后原因就是当经济下行时,政府就自然倾向于经济泡沫化,而当货币与实体经济的连接管道不畅时,多发的货币就容易进入房地产市场,最后使得中国的房价越来越背离整体经济走势,成为了纯粹的货币和金融现象。当前大家热议的“流动性陷阱”,以及从去年开始的新一轮房价上涨,其背后都是这个逻辑。

诺贝尔奖得主克鲁格曼曾在1999年写过一本书,叫《萧条经济学的回归》,说经济泡沫化让大家躲避了萧条经济学,至少是暂时的。但是,经济泡沫化下的信贷风险以及由此造成的一次又一次的产业升级机会的错失又让我们耿耿于怀。于是,我们开始纠结起来。

笔者曾经撰文指出,在现阶段,中国经济政策往往具有两面性:一面是“促改革”,一面是“稳增长”。具体说到哪面分量重,哪面分量轻,本无定论。一定是要看具体情形的,经济下滑时,可能会倾向“稳增长”多一点,经济企稳时,可能会倾向“促改革”多一点,这就是当前泡沫化生存时代的纠结。

问题是,如何突破这种纠结?笔者以为,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成功之前,这种纠结一直会伴随始终。虽无法治疗,但可以改进,可供选择的途径有三个:一是要适当提高经济下滑的容忍度,经济泡沫化生存不可避免,但能不能稍微减少一点依赖度呢?二是要练好“平衡术”,准确把握“守底线”和“促改革”之间的度,既不能跌破底线,更要适时推进改革;三是要多管齐下,在吹泡泡的同时,也可以多运用降税费、简政权、宽财政等手段。(作者系经济学者)

作者

赵晓

作者其他网评

时事话题

时事话题

近期发生的新闻议题,尽在其间。

下一篇

“大而不强”已成奶业的套路话

当大家都说“大而不强”时,基本上就是承认了“不强”,但认为自己已做到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