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老人免费乘车背后的真问题

国家的财政投入大大增加了,但老年人似乎没有从中得到多少实惠,根源在养老服务的精准化不够。

自本月26日起,上海市停止自2009年实施的70岁以上老人持“敬老卡”免费乘坐公交车及地铁政策,改为向老人发放老年综合津贴。对此,多数人都给予了积极评价,有的认为这样可以把“暗补”改为“明补”,更加公平合理;有的人则认为可以引导老年人理性出行,有助于缓解高峰时段交通压力,等等。

毫无疑问,上述观点都是有道理的。但在我看来,上海此举最大的价值在于,认识到了当前养老服务财政投入中的根本问题,开始调转财政投入的方向,促进资金投入和养老服务的精准化。

仅就老年人公交优待政策来说,虽然许多老年人未必真正感受到其带来的便利,但它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黑洞”,以580万人口的湖南省常德市为例,该市实际上能够享受到公交优待政策的城市老年人大约不到40万,仅仅市级财政每年为此拨付公交公司的专项补贴资金就达800多万元,但是,其结果却是公交企业、普通市民和老年人都有诸多不满之处。

去年曾有媒体报道,国家前些年投资近千亿元的“星光计划”,最终的结局是“星光黯淡”,多数设施没有用到养老事业上。而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执法检查组也发现,不少地方投巨资建设了一批养老机构,但是不少养老机构都出现了床位大量闲置的现象。国家的财政投入大大增加了,但老年人似乎没有从中得到多少实惠,其遇到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因而也就难言有“获得感”。

因而,在不断增加对养老事业的财政投入的同时,怎样切好这块“财政蛋糕”,把钱投到老年人最需要的地方,对于广大老年人来说,才是最关键的。

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好,首先需要强调的就是以老年人的根本需求为导向。比如,几乎所有老年人都会关心自己年迈失能之后,如何获得高质量的照料的问题。失能之后,老年人离不开别人照料,独生子女需要工作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入住条件好的养老机构可能又没有足够的经济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尽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障制度。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机制,让老年人不仅生病后能看得起病,也能够在失能后获得满意的照料服务。而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首先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目前,我们还没有太多的钱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服务,但针对老年人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不能再久拖。

养老服务资金有别于一般的公共福利,政府的财政投入,需要真正用到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上。比如,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比年轻人会差些,因而对医疗康复的需求很大。但是,到医院就医和接受康复治疗又非常麻烦,因此,国家有必要通过财政支持,鼓励医生护士上门为高龄老年人提供医疗康复服务。比如,医生、护士每次上门服务可以获得交通、出诊补贴,等等。这要比单纯为老年人发放养老综合津贴有价值得多。因为养老综合津贴在很多情况下成了老年人的收入补充,并没有用到其特殊需求上。

多数老年人都愿意居家养老,因此国家财政扶持的重点应当放在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保障上。比如,在社区里投资建设老年人餐桌和娱乐设施,让居家老年人在子女上班的时候,也能够吃好玩好;再比如,有的老年人独居生活,政府可以通过购买公共服务方式,委托邻居或者社会组织定期上门探望和提供照料服务,等等。这其中的资金,至少有一部分可以从当前的床位建设资金中转移过来。

新加坡等国家还出台专门政策,对和年长父母一起居住的子女提供租房等方面的补贴,子女长期照料失能老人的,也有专门的奖励政策,这些也值得我们学习。当前,财政资金如果这样使用,可能比大量投入到机构建设上更有实际意义。

作者

朱恒顺

朱恒顺

凤凰网特约评论员,人大工作者

作者其他网评

时事话题

时事话题

近期发生的新闻议题,尽在其间。

下一篇

跨省扔老人致死,如此警察免刑?

如此亵渎警察职责、造成恶劣影响的案子,都没有得到严厉的惩罚,那么何以杜绝悲剧的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