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考生家长到底在愤怒什么?

从全国的大棋盘看,教育扶贫是为了削峰填谷。但简单的数字平等主义,很难说服已经觉醒的人们,何况还有北京、上海这样的特例存在。

5月14日,南京。近千名江苏省考生家长聚集在省教育厅门前,喊着“反对减招,教育公平”的口号。愤怒的不只是这些家长,还有微博、朋友圈、微信群里的无数江苏考生家长。

“减招”是一个误会。它来自家长对一份文件的解读,即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中含有一份“2016年部分地区跨省生源计划调控方案”,显示江苏省要调出38000个招生名额。与江苏省命运相似或更惨的是湖北省,湖北要调出40000个名额。所以现在湖北家长的心情与江苏家长应该差不多。

家长们以为这些名额都是从本省考生嘴里夺走的。但是调出不等于“减招”。14日下午,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对媒体承诺“三个不减少”:一是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中招收江苏学生的总规模不减少。二是本一本二等各批次招收江苏学生的计划规模均不减少。三是重点高校招收江苏学生的总计划不减少。

这38000个名额是扩出来的,而非减出来的。但解释清楚这一点之后,江苏家长的愤怒却未平息。因为虽然他们孩子今年考上大学的几率较往年没有降低,还有小幅升高,但这份跨省生源计划已经让他们产生了被剥夺感。

既然本省高校可以增加38000个招生名额,这些名额为什么要让给别人家孩子,而不是留给自家孩子?教育厅长的承诺并不能回答这个质疑。有条网友评论很贴切:“公司决定给你涨1000块钱工资,900块我帮你直接捐给红十字会了,这么算你还是涨了100块,很高兴吧?”

那900块钱为什么要捐掉,理由早就给过了,《通知》规定: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录取率、缩小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的要求,高等教育资源丰富、2016年升学压力较小的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市),应在上年常规跨省生源计划和2016年协作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面向部分中西部省(区)的生源计划。”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读出三层意思:1.在中央政府看来,江苏属于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升学压力较小的省份;2.跨省生源计划一直都有,今年江苏38000人的任务只是进一步增加的结果。3.在照顾中西部的平衡举措中,除了跨省生源计划还有一个协作计划。查了一下,在协作计划中,江苏省需要输出19100个本科和7500个专科。

跨省生源计划和协作计划加起来,江苏今年总共需要为中西部省份做出64600个名额的贡献。而今年江苏省的高考报名人数为36万人,按照去年88.8%的录取率来算,如果这64600个名额全部留在本省,江苏考生的录取率将超过100%。

江苏省的高考录取率在全国范围内是排在前列的,但家长并不会以此为满足,因为优质教育资源永远是有限的。可以上专科的希望上本科,可以上本科的希望上重点,永无止境。江苏家长在网上不断张贴的就不是整体录取率,而是一本录取率。去年江苏一本录取率只有9.6%,远低于北京、上海。这是江苏家长愤怒的一个关键点。

还是网友提供的比喻:“自己孩子吃不饱还偏要把孩子口粮夺下来喂别人!”其实不是没有饭吃,而是好饭不够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把家里不好的饭拿出去给别人也会引起不满。那3.8万个名额中,2.9万都是专科。在现实中,没人在意上专科的机会,但群体一旦进入诉苦模式,窝窝头也会成为传家宝。

江苏家长之所以觉得自己冤,一个重要原因是北京、上海这两座“高考特权”城市的存在,尤其是北京。其实京沪也对中西部做了贡献,比如上海在跨省生源计划中调出5000个名额,在协作计划中输出11000个名额,北京在协作计划中输出5000个名额。但现实中更高的分数线、更高的名校录取率只会让其他省市认为,京沪为中西部做出的贡献远远不够。

这些年来,江苏省一直在对中西部进行教育扶贫,只不过这次扶贫力度的加大让人们意识到一直以来的“不公平”。愤怒的起点有偶然成分,但愤怒的土壤是长期存在的。从全国的大棋盘看,扶贫是为了削峰填谷。但简单的数字平等主义,很难说服已经觉醒的人们,何况还有北京、上海这样的特例存在。

以往的江苏考生和家长是在不知不觉中被做雷锋,现在如果还想让他们做雷锋,则需要一套逻辑清晰、全局适用的解决方案。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作者

西坡

西坡

知名青年作家,时评人

作者其他网评

第一解读

下一篇

撕裂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公平

呼吁教育公平本身并无问题,有关部门试图以平衡指标的做法拉平沟壑的思路,也并非不可行。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应该在“大的公平”与“小的公平”之间,找到某种利益的契合点和操作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