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法早晚要拆穿,缺乏监管的民间借贷,本质是靠着一条脆弱的资金链上演“圈钱游戏”,最终吃亏的仍是辛苦了一辈子的普通人。
——“公民返乡”系列评论之十一
回家的第一场聚会,从拼数字开始。
“我家老爷子放了三万。”
“同事一家,十多万。”
“都一样,我老家的堂叔把这些年攒的老本儿都豁上了。”
大家拼的数字不是收入,是被民间借贷公司卷走的钱。
话题一打开,人人都有故事讲,所有故事听起来都是一个模子。最开始公司承诺高利率,按时给,一人吃到了甜头,就好心地推荐给亲戚、朋友:
“20%的利息啊,不买是傻子啊!”
然后呢?资金链断裂了,公司倒了,人跑了,辛辛苦苦攒的钱打了水漂。
“怎么不报警?”我问。
“报警有什么用?”朋友们看着我叹气,好像这问题又幼稚又愚蠢。“把人逮起来,他们更还不上,只能慢慢催。”“街里街坊,沾亲带故,不好办啊。”
“几十万,上百万的都有,咱们几万块算好的了!”朋友看气氛不对,忙举起酒杯:“来来,财去人安乐,喝酒喝酒。”
话题被迅速转移了,大家继续觥筹交错。我默默想起两年前春节回乡,几乎每场聚会里都能听到人热烈地讨论哪家公司的利息高,哪家过年送米送油;在街上转一圈,各种借贷公司、理财公司比饭店还密集,这个华北平原上的小小三线城市,愣是混出了金融中心的架势。
不在其中,人们可能想象不到那种疯狂。当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约为5%、信托产品也不过10%上下,信贷公司敢开出20%、30%甚至更高的利率。那些公司的背后,往往会套上一个硕大的影子——或许是当地知名的大老板,或许是某个影影绰绰的官场人物,或许是某个已经开工的大项目。营业员神秘地把那个名字说出来,仿佛就为公司作了可信的担保,盖了“靠谱儿”的印章。
更多的时候甚至不用提这些。在小城市和县乡,人际关系具有可怕的力量。只要告诉半信半疑的客户,他们的熟人亲朋有买的,人们就在群体中获得了盲目的安全感。不需要做什么风险提示,也不用出示各种资质证明,一辈子只知道存定期活期的老头老太太,连民间借贷是怎么回事都搞不清的大爷大妈,就敢把家底儿悉数掏出来。
故乡的人们似乎不去想,借给什么什么人、投给什么产业能获得如此高的利润率,即便到最后血本无归,他们也并不反省民间借贷的方式。“运气不好”、“早投的都赚钱了”、“咱们进的太晚”……仿佛一切的错误都在于:“我们当了最后一个接盘的傻子。”
《华尔街》里有一段经典的台词:“贪婪是好的,贪婪是对的,贪婪是有用的,贪婪可以理清一切,披荆斩棘直捣演化的精髓,贪婪就是一切形式之所在。”然而,当贪婪遇到了无知和无序,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图源自网络,图文无关)
戏法早晚要拆穿,缺乏监管的民间借贷,本质是靠着一条脆弱的资金链上演“圈钱游戏”,最终吃亏的仍是辛苦了一辈子的普通人。前两天,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公布的工作报告中称,全年审结商事案件中,审结金融借款、民间借贷案件同比上升55.1%。而在问题更严重的三线城市和县乡,因为种种原因报案立案较少,更多的老百姓以他们一贯的坚忍,怀着渺茫的希望咬牙等下去。无论是豫西山村因非法集资“一夜返贫”,还是洛阳投资者欲跳楼维权,疯狂的民间借贷像是一个残酷的白日梦,留给投资者和整个城市一片狼藉。
与火热的民间借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已露疲态的实业。我的家乡曾经有享誉全国的机械制造厂,现在却订单严重不足,职工45岁就得内退养老;原本效益不错的化工厂,现在成了僵尸企业,越开工越赔钱;至于曾经富得流油的煤矿,据说今年利润会下滑将近70%……民间借贷的疯狂,丝毫没有反哺实业,反而让本就艰难的实业经营者“眼红”资本市场的高回报,也许早晚有一天,实业家会被逼成投机者。
离开故乡前,家人一定要让我看看他们在开发区新买的房子。在一排排几乎无人居住的楼群前,盖到一半的楼房在雾蒙蒙的空气里暴露着钢筋。
“这是烂尾了?”
“据说是开发商把钱挪用了,”家人忙解释:“赚了钱很快就回来,肯定能开工。”
仿佛会有大把比房地产更挣钱的行业,仿佛老百姓不懂的金融业钱能随便生钱,仿佛无数家庭多年的积蓄还会被卷走的人还回来。
仿佛,白日梦还能做下去。
0人参与 0评论
作者
江夜雨
专栏写手,“江湖夜雨不熄灯”作者,一枚独自下山闯荡自媒体江湖的姑娘。
作者其他网评
时事话题
近期发生的新闻议题,尽在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