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里没多少“爱情故事”

这里生活的大部分夫妻,他们之间是没有“爱情”的,后来的相处可能只是一种习惯吧。婚姻结合的现实,就像施加在故乡人身上的魔咒,我看见了它的威力,但却无能为力。

——“公民返乡”系列评论之九

牛爸和婶子闹离婚。为此,婶子还将牛爸告上法院,财产分半,三个孩子的抚养权归男方。

这样一闹之后,婶子消失了半年。牛爸为了自己的颜面,对婶子不管不顾。毕竟,在这个宁夏南部西海固的小村庄,离婚是件很不不光彩的事儿。

和这个地区其他乡村青年一样,牛爸虽是80后,但找媳妇还是靠相亲介绍。两个人没见过几面,就结婚生子。

没有感情基础,只是为传宗接代,甚至为了多一个劳动力,这种夫妻,上至祖辈,下至即将结婚的小年轻,每天都在此地上演。也因此,绝大部分的夫妻都算是和睦相处,没了其他的选择,没有多少经济基础,他们只能通过婚姻让各自多一点安全感。

但又和其他家庭不一样的是,婶子来到这个家庭之后,与公婆的关系比美朝还僵。每到过年的时候,婶子要和公婆大吵一架,结婚将近十年,过年大吵就像每年的鞭炮,从未停止过。

年好过,日子难过。本是独子的牛爸,无奈和父母分开过日子。但,婆媳的矛盾,夫妻之间的矛盾,并未消除。

最终,在婶子在消失的半年中,据说“有了其他人”。

牛爸婚姻的不幸,其实就是我长大的这片土地上众多婚姻的不幸。没有情感的结合,经济无法独立的报团取暖,让这些家庭的组合变得更脆弱不堪。

(电视剧照,和正文无关)

乡村没有爱情,但“乡爱”这座围城的门槛还是很高。很多适龄的年轻人,大多在城外徘徊,表弟就是一例。

表弟初中半途辍学,如今做货运司机。人长得还不错,但一直没找到能够结婚的女孩子。作为一个28岁的乡村青年,在他这个年纪,应该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了。

相比而言,他的条件算是相当优秀。在县城买了一套一百平的房子,为此也背了十多万的外债,但只要他工作稍加努力,两三年轻松还清,而且他有自己的车,同时还有几辆铲车,算不上乡村高富帅,但也是不愁吃不愁穿。

今年回到家,听说他相亲成功。有天他到我家跟我说,单身的问题算是解决了,但钱的问题又让人发愁了。

为啥?原来他得给女方家出聘礼——11万元。这还是打折后的价格。

11万元,可能很多人觉得是个不起眼的数字,但对于人均一年可支配收入不到七千元的西北小乡村来说,一下子要拿出这么多,还真是一个天文数字。

后来,我才知道,如今在农村,娶个媳妇没个十几万,男的真得打光棍。而且娶媳妇的价格,一年一年,水涨船高。

其实,表弟相亲成功的女孩子,也就和牛爸当时一样,见过几面而已。着急结婚的男青年,遇上着急嫁女的父母,只要价钱谈拢,一拍即合。当初,牛爸的婚姻也是这样隆重而又草率决定的,只是那时的聘礼便宜一些而已,如今,表弟重蹈覆辙。

上辈的人,他们不知道啥叫爱情,我们这一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可能知道啥叫爱情,但很多人没有能力去追求。情感,对于他们来说,更多的是维持生活,解决问题的一种纽带,而不是情感本身。

也许,有人会说,是这里的女人经济无法独立,但其实男人一样,也是在经济的压迫下,把自己的感情压抑下来。毕竟,没有了生存,任何都将不复存在,更别说虚无缥缈的情感。

所以,这里生活的大部分夫妻,他们之间是没有“爱情”的,后来的相处可能只是一种习惯吧。在他们结合之前,他们早就想到了,我嫁出去能收到多少聘礼,我能娶到一个多少钱的媳妇。这些算计,没有道德优劣,只是出于本能的反应,一种他们认为等价且符合道德的交换。

被等价交换了的夫妻,他们大多平和相处,因为一旦他们之间的关系破裂,成本太高了,不论是经济成本还是道德成本。只有少数一些,撕破脸,两败俱伤。生活在继续,也在隐忍,只有这里的人们,甘苦自知。

婚姻结合的现实,就像施加在故乡人身上的魔咒,我看见了它的威力,但却无能为力。

有时候,我只希望故乡的人,能像我一样逃离村庄,开始一种新的生活。但我也知道,让乡村发生改变,并非只是新年许个愿那么简单。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作者

王小异

王小异

媒体人

作者其他网评

时事话题

时事话题

近期发生的新闻议题,尽在其间。

下一篇

我们的精神故乡已沉无可沉

当“礼性”而非自由引导人们时,它制造的形格势禁和隔膜,往往比农村厕所、遍布于小县城的“国际饭店”“曼哈顿花园”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