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你看不到真实的农村

因了春节,城市不再像以前的城市,农村也不再像以前的农村。就如同在春节期间,你看不到一个真实的城市一样,事实上,我们也看不到一个真实的农村。

——“公民返乡”系列评论之五

由于事务缠身,今年春节,直到腊月廿九才回农村老家。

廿八下午,走在这座处于二线的省会城市街头,感觉一切都变了:往日从天亮堵到天黑的大街上,车辆稀疏了起来,道路显得宽敞多了;除了超市里仍是熙熙攘攘,街头已不再是人头攒动,步行街也不再摩肩接踵,冷清有如料峭的春寒。不由得想起了微博上流行的段子:工厂停工、商店关门、股市无法交易……眼前似乎是一座陌生的城市。

廿九中午,回到京津冀接壤地带的农村老家,热闹则是扑面而来:煎炒烹炸的扑鼻香味氤氲在村子里;孩子们穿着新衣在街上追着、跑着、零星放着爆竹;家家门前已是大红灯笼高高挂,新桃换了旧符;房前屋后,以及街道两边,停了不少各地牌照的小汽车……

半日迁徙,两天感受,因了春节,城市不再像以前的城市,农村也不再像以前的农村。就如同在春节期间,你看不到一个真实的城市一样,事实上,我们也看不到一个真实的农村。曾经的空巢老人,已是儿孙绕膝;曾经空置的房子,已升腾着节日烟火;曾经空荡的街头,已是人声鼎沸,外带着各色车辆把道路也挤窄了。

 

所以,我很不赞成每年春节期间爆发出来的“沦陷体”返乡笔记。因了春节,很多农村不是沦陷了,而是热闹了。我也不赞成以某个底层家庭的演变来映照整个农村图景,事实上,如果选择城市棚户区的一个底层家庭为样本,照样能得出城市“沦陷”与衰落的结论;如果只是聚焦于城市的雾霾,城市或许一无是处。

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否定农村的种种现实问题。只是,那些问题不是“返乡客”只用眼睛就能发现的——用眼睛看到的,不过是今日农村的春节,已远非儿时的记忆。同样,用眼睛看城市,也不再是儿时记忆里的城市春节。真正的农村问题,是在老百姓的餐桌上,是在茶余饭后家长里短中,是吃出来的,是聊出来的,且鉴于春节假期短暂,注定是碎片式的,而非整体“沦陷”式的。

春节聚餐,看着一桌远非昔日可比的丰盛菜肴,曾经做过养殖户的大哥不免哀叹:现在的东西,没什么可以吃的了——靠着激素饲料的催肥,一头猪四个月就能长到三百斤出栏;肉鸡喂了催长饲料,每天蔫蔫的(大哥作恹恹欲睡状),七十天就能卖;土豆、红薯这些历来不用打药的东西,也开始灌药,以防被虫蛀……

所谓病从口入,即便是农民,也懂得这个浅显道理。只是,养殖不催肥,种植不打药,就没有效率与“效益”。当整个社会都在以财富的积累为显贵标志的时候,冀望于让原本就贫穷的农民沉下心来一年养一头猪,既不现实又显苛刻。更何况,六七毛一斤远低于成本价的玉米就堆在院子里,用来养了笨猪肉,会不会赔得更多?没有一个市场主体去给农民担这个保,或者打通一个富于效益的市场通道。更何况,到底如何用药,也鲜见科技和监管下乡到田间地头,相反,各种偷奸取巧的生产原料源源不断地输向农村,冀望于农民抵制种种诱惑,不免太过强求。

晚上出门,原本白天还质量良好的空气中,弥散着一股子刺鼻的气息,凭着生活经验,那是劣质煤燃烧的气味,在晚上空气静稳状态中,无以疏散和自净。事实上,关于北方农村的冬季取暖,从来都是农民自给自足,加之农村取暖需求越来越高,燃煤量不断增加,各种政策又关照不到,就相当于每家都装了一台小型的燃煤锅炉——这跟城市几乎平均每家都有一台机动车一样,只不过,之于机动车减排,各种政策开始起步;而之于农村取暖补贴等政策,尚未听说过。

还有很多碎片化的事情。比如,村里两户原本家境还算殷实的人家,一户家的孩子在外赌博,输了个底儿掉还欠了好大一屁股债;一户家的男孩斥资几十万买了台运输车跑物流,不幸也陪得倾家荡产。凡此种种,无不透露出农民急于发家致富的功利,只顾追逐财富,而无视其中的风险或者责任,而这,也恰恰是整个社会的一种病态,并非弱势农民的独有特征。尤其是,各种政策或者不足或者被截留,总之关注也不到位。

就像本文的开头,春节,让农村几乎掏空了各地的半座城,有乡土情怀在,就有农村,这是农村的希望所在。返城前,听说村里一户两个常年在外打拼的儿子,正准备回老家盖房,因为他们看重土地确权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政策。

只是,房好盖,农村一些深层问题的调整不是那么简单。如果把每个进城者留在农村的老家,看作是心中的“后花园”;那么,整个农村就是乡土中国的“后花园”,园丁、园艺、园林政策、尤其是园林经济的盈利模式,一个都不能少。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作者

王涵义

作者其他网评

时事话题

时事话题

近期发生的新闻议题,尽在其间。

下一篇

对“地铁把尿”当共同反思

小孩子在地铁上便溺,同情有同情的道理,谴责有谴责的原因。但与其同情或者谴责,倒不如从我做起,多进行相关反思与行为细节上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