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下跌,海运价格走弱等,使国际粮价在这一时期呈持续下跌态势。而国内粮价在收储体系和最低收购价的扭曲下则居高不下,使国内外粮价之差过高。
最近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表示,当前中国的粮食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下一步将进行粮食定价机制、补贴方式和收储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实行市场定价,价格和补贴分离。
推进粮食定价机制、补贴方式和收储制度等改革,是沿袭2012年末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积极创新农业生产体制,鼓励联产经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的思路,在农业和农村地区推进的新供给侧改革。
历时三年有余的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始终破而未立,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粮食定价机制、补贴制度、收储制度和粮食流通体制等未能有效突破,导致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出现有方向但缺空间。如粮价与补贴依然混搅在一起,导致激励粮农的各种绿箱补贴等,过度淤积于粮食流通环节,粮价信号无法通过市场进行合理有效配置。
同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滞后,中储粮等收储系统依然为粮农与市场的隔离墙。这就使得过去那种粮农与市场的直接接触并未获得有效突破,粮农自发生产组织的建立面临种种障碍,农业社会化分工也无法有效培育,粮食生产组织直接参与市场博弈的议价能力依然得不到有效发挥。
此外,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下跌,海运价格走弱等,使国际粮价在这一时期呈持续下跌态势。而国内粮价在收储体系和最低收购价的扭曲下则居高不下,使国内外粮价之差过高,既加重政府财政压力,又使国内粮农在国内农业生态链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
当前若能有效推进粮价、补贴制度、收储制度和粮食流通体制等改革,至少将有助于打破粮农在国内农业生态链中的不利地位,为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提供更大的空间。当然,要为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等供给侧变革腾挪更大空间,粮改当以少干预多爱护为改革取向。
之于少干预,首先是逐渐实行粮食定价市场化,让粮食的市场价格信号,直接决定粮农的种植结构、生产方式和种植面积,而非通过最低收购价,让国内相对零散的粮食生产组织,同国际大型农场展开不对称竞争。其次,为农地流转、转租等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以降低农地的流转成本,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各种粮食生产经营合作组织建立,推动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分工细化。
再次,改革收储制度,降低粮农直接入市的流通和交易成本。以此提高粮农对市场的敏感性适应能力,避免谷贱伤农、产销不对路和增产不增收等问题,以及避免收储体系扭曲粮食的市场价格。
之于多爱护,一方面要真正推进粮价与补贴分离,对符合国家政策和国际规范的绿箱补贴,直接补贴给粮农,而非主要补贴到中储粮和粮食流通环节,使对粮农的各种补贴不会影响甚至扭曲粮价,干扰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和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耕地用益物权属性,使耕地、农村宅基地等具有财产抵押权,积极创造条件盘活农村存量资产,构建新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
需要补充的是,引导和推进数字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的结合,鼓励电子农商的发展,为粮食生产的应许定制和个性化耕作创造条件,尽可能降低农业生产的蛛网效应。
0人参与 0评论
作者
刘晓忠
作者其他网评
时事话题
近期发生的新闻议题,尽在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