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围墙的评论课

评论教学不仅是技术传授,而且是理性思考与表达方式的系统学习,它不仅涉及专业的新闻评论写作,也与新媒体条件下日益增长的公民表达息息相关。

少华和我是2002年秋季学期同时进入人大新闻学院任教,他曾是名满天下的《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我一直把他当成学习的前辈。接到为他的新书《新闻评论写作教学——开放的评论课堂》写序言的任务,第一感是这使不得。他的一句话说服了我:“咱们俩可是网友,交情不一般。”

确实是这样,我和少华一直以两种平行的身份交往,一个是网友,一个是同事。1999年底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用刚买的二手电脑登上了中青在线的青年话题版。在这个当时人气颇旺的BBS里,第一次体会到了身处网络江湖带来的快乐。从看贴,回贴,发展到发贴、论战,赶上了网络论坛黄金时代。在众声喧哗中,少华的时评独树一帜,严谨理性,说理透彻,文字朴实,发人深思。在讨论中,我们便成了“网友”——尽管这个词现在听上去有些过时。

成为同事之后,我们有了线下的接触,更领略了现实中少华谦谦君子的风采,但还是不如线上的交往更纯粹。2000年后,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严格的互联网政策法规,风云一时的网络论坛逐渐衰落。2004年左右又兴起了博客,这是更适合少华这类传统媒体评论员完整、独立表达的新媒介。他如鱼得水,几乎天天更新,写时评专栏、写读书,写生活感悟,其中关于乌托邦的篇目已经成为了一本有趣的书《想得很美:乌托邦的细节设计》。本书则是出自其中的评论教学日志等栏目。我把少华的博客地址列在自己的博客链接栏,登上自己的博客时总会习惯性地去他那里看看有没有新内容。遇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时,还会肆无忌惮地评论几句(所以我也是此书的众多合作者之一)。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我都在第一时间读过。作为多年来忠实读者,写点读后感就成了难以拒绝的义务。

到2010年左右,当大多数自媒体人转向微博时,少华仍坚守在博客。对于追求整体的、复杂的表达者来说,微博显然是太缺乏表达的深度了。年复一年,少华博客上这些零散的评论课思考越攒越多,逐渐显现出体系来。少华真是个有心人,博客空间被他改造成了教学改革的实验室。这些偶然出现在课堂内外的师生讨论被他写成博客二次传播,又引来更多学生与同行的参与,然后再反哺课堂,现在还成为了富有特色的新闻评论课案例教材。少华可谓是真正打通了新媒体与传统课堂的界线。

读少华的书稿时,我一边脑中浮现当时阅读这些文章的情景,一边赞叹他对教学的投入和对教学方式的探索,身上网友和同事两种平行身份终于汇合。和第一次在纸上读到这些文章的读者不同,当年在网上阅读这些文章时都有特定的政治、文化语境,评论也不像纸版这样经过筛选,一次性完整呈现。博客上有更多不适合写入书本的人际间互动,同时还有时间因素带来的特定节奏。有时是数人短时间内的争论,有时是一两天之后路人甲的精彩言论。和临场发挥的博客文章相比,书是按照评论的知识体系编排的,很难兼顾展现问题和讨论本身的演进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文集可以看成是老媒介(印刷书)对新媒介(博客)的模仿,原始传播的语境信息在转化过程中不可避免有所衰减。

面对以印刷书本呈现的内容,读者自然会有重新语境化之后的观感。而作为一个原始文本的读者,我有幸比普通读者多了解一些“语境信息”,因此就不揣冒昧,谈些个人感想。

作为同事,我印象最深的是少华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整个社会一样,高校也在经历着剧变。随着前些年高校的扩招,学生增加,再加上高校评估体系向科研倾斜,高校的教学质量下降明显。教师干着国外公立学校的工作量,却被要求达到私立学校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准,其中的分裂可想而知。课上得再好,学生评价再高,但是现有工作评估体制基本不承认。而为这种不合理管理方式最终买单的还是学生。这导致师生双方对于课堂教学的期待与参与意愿都大大下降,课堂变成背英语单词或上网冲浪的场所,师生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稀薄。但是在少华的教学日志里面,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他对教学充满热情,经常把自己的见闻与所思所想带入课堂,与同学们讨论。他把发言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录下同学的课堂发言并将其中精彩的部分写进他的日志。从他的日志中可以看出,他记得每个发言同学的姓名及其发言内容,这种本事真是让人忘尘莫及。西方人曾总结说一个好统帅必须随口叫得出每个士兵的名字,这样才能获得他们的忠诚。少华尊重在课堂上和博客空间上与他讨论问题的每个人,只要是独特的观点,不论他们是知名的评论员还是本科生,都一视同仁。这种开放的态度在课堂内外培养了一批忠实粉丝,据我所知,当学生看到他们的名字和文章、信件出现在少华的博客中,常感到兴奋,像得到嘉奖,这刺激他们下次拿出更好的观点。正是由于他们热情的深度参与,少华的课堂总是充满活力。

中国的高等教育受传统苏联教学方法影响较大,一般先从抽象的概念、理论讲起,强调知识体系的构建,这常常导致实务课程教学与实践的脱节。然而从少华博客里这些题目充满趣味性的日志可以看出,少华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他从案例和具体作品出发,让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自己领悟。教师只是个主持人,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角。这与近年来流行的翻转课堂背后的理念不谋而合。学生在课堂上并不是来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这些工作可以通过课下的资料阅读完成,课堂的时间应该留给思考、讨论和完成作业。这样,学生在与教师、同学的充分互动中才能将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经验。这突破了以知识点识记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无穷无尽,日新月异,即使记住了,考试结束后也总会忘记。与其让学生面面俱到地掌握一个学科的所有知识,还不如让学生通过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几个知识点,真正体会某种新的思维方式带来的解放效果。事实证明,少华的这种方法行之有效,激活了课堂。

本书有一个独特的栏目——考试判卷说明,这也是少华对目前高校教学体制的一点个人的修正。在现有高校教学体制中,期末考试的主要功能是给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评定等级,只能算是教学的附属物。基于相互的不信任,我们所在学校要求所有期末试卷必须在考试后整理上交,以备查考。也就是说学生除了分数外,看不到自己错在哪里,对在哪里,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在以往判卷子的过程中,我都有一个遗憾:如果教学过程中每一次看同学的作业都是一次教学和交流的机会的话,那么,最后判卷子却不是这样的机会。因为你虽然看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也看到了同学非常好的表达,但却没有机会与同学交流了。这个检验学习结果的最后过程,对于他们永远是一个黑箱。因为,学校在制度上就没有安排出老师对考试结果与判卷标准向同学们做出说明的机会――我们再没有“课”了。这意味着在学校里,我们再没有时间也没有教室来合法地进行这种“最后的教育”了――尽管学生和老师实际上都有这种需求。(《最后的公正如何实现:我正在判卷子》)

上述对期末考试的看法,体现了少华对于教学的理解:它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是以师生交流为中心的。他通过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弥补了现有期末考试制度设计上存在的弊端。其实本书还在许多地方体现了少华的这种良苦用心。他引入了教学博客,让同学重新发现课堂发言中未来得及展开的内容,将学生有代表性的问题及他的回答发给所有同学参考。这些博客在课堂之外,给了学生第二次讨论的机会。新媒体提供了一个更开放的平台,这次参与讨论的不再限于上课的师生,参与者有其他课堂的师生、编辑和记者、时评作者,甚至普通的网民。他的博客像是个没有围墙的小型专题研讨会,把对某个问题感兴趣的人聚集在一起。少华的谦虚中立使得许多讨论的结果变得异常开放,经常会导向新的未知领域,每个参与者都有所收获。可能多年后学生未必会记得在这个课堂上学到的新闻评论技巧,但是这种探索带来的意外与快乐一定会让他们终生难忘。

少华的课堂之所以有这个效果,和他对每个学生的尊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人人平等的态度表现在他对于学生作业的看法上。他就像一个报社的编辑,把学生作业看成真正的评论作品:

……其实我一直不愿意把评阅同学习作说成是“判作业”。因为我看到的,都是独立思考的真实的评论作品,甚至是可以直接公开发表的作品;而我,除了是一名教师之外,也是这些作品真实的读者,尽管可能只是唯一的读者。我是怀着一种怜惜的心情来看待它们的,尽管它们从我这儿得到的可能只是一个分数。(《新闻评论教学应该有怎样的专业自信》)

这种态度会影响到学生的自我认知,如果他们把每次作业看成实战,就会以更认真的态度全力以赴。据我所知,这些作业中就有不少优秀作品后来见报发表。与此同时,课堂内外的研讨也经常吸引知名媒体的一线评论员们在博客上参与交流。比如在《一篇评论背后的编辑思考》中,《新京报》的编辑为少华课上所讨论的评论提供了编辑策划过程的细节,让同学们对一篇评论的生产过程有了直观认识。新媒体的参与感把同学带入编辑部和作者的书房,了解作者和编辑们在写作中的思考和困惑,破除了专业写作的神秘感和距离感,让他们树立“我也能做到”的信心。这无形中打破了我们一直在批评的教学与实践之间的那道看不见的壁垒。

除了在新闻评论写作的教学方式上多有创新外,少华近年来在教学内容上也有新的尝试。对于不同观点,他向来抱着宽容的态度,但是一涉及到论证与表达的规范,他就变得苛刻、较真起来。想必读者会在这本书里找到不少例子。这既是他多年来养成的职业习惯,同时也蕴含了他对于理想社会的某种期待。理性、规范的表达方式是通往协商与真相的必经之路,以此为基础的社会才能称为民主的。因此评论教学不仅是技术传授,而且是理性思考与表达方式的系统学习,它不仅涉及专业的新闻评论写作,也与新媒体条件下日益增长的公民表达息息相关。

近些年来,少华开的课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评论写作,开始走向一般的论证与辩论。这也和媒体技术发展所导致的新闻学院人才培养结构的变化有关。一方面专业从事新闻工作的学生比例在减少,但另一方面,传统媒体的话语权被更多人分享,公共空间的意见表达者更加多元。如果新闻传播教育还是固守边界,路只会越走越窄。未来的新闻传播教育不会局限在传统的专业记者培养上,还会走向针对大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本书的《论证与辩论分析》课教学日志就是这方面的探索,尽管才刚刚开始。这是专业的新闻传播教育向通识教育、公众媒介素养教育靠拢的尝试。在一个心灵鸡汤大行其道、立场优先、情感鼓动压倒理性思考的时代,这样的公民教育既奢侈又十分必要。当公众的表达能力从140个字的微博进一步简化到转发点赞,丧失的不仅是表达能力,还是思考与参与复杂公共事务的能力。所以,这本关于评论的教学日志所谈的不仅仅关乎评论,它还关乎健全公民的培养。少华用自己的行动开了个好头。(转自RUC新闻坊,已获得授权)

作者

刘海龙

作者其他网评

时事话题

时事话题

近期发生的新闻议题,尽在其间。

下一篇

认真贯彻《巡视条例》 从严管理

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领会《巡视条例》精神实质,提高党章党规党纪意识,真正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