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教学实验,中国老师能走多远

一名成绩好、逻辑思维强的英国“书呆子”由于玩九连环受到其他孩子欢迎,他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他一贯是被边缘化的;而在中国成绩好、智商高的孩子几乎总是受到欢迎。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BBC(英国广播公司)今年曾邀请5名中国中学老师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级中学博航特中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这场教学实验开始前后,有第三方机构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了数学、科学、英语和中文测试,并和没有参加实验的英国学生对比,以判断哪种教育方式更有效。目前,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第一集已翻译引进国内互联网,不过两种教育方式的比较结果还未公布。

此前有国内的评论者担心,假如实验班的学生的学业成绩更佳(这估计并不会让人感到十分意外),是否可以说明中式教育更好呢?我猜测他担心的是,中式教育在应试上的成功会给国人带来盲目自信,不利于改进国内现行教育方式中存在的弊端。然而看过第一集纪录片之后就会发现,这种担心有点多余。中国的几位老师非但没有迅速提高英国孩子的成绩,反而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焦头烂额,教学进度不顺利,课堂纪律都管不好。

因此现在一些人开始反过来打预防针:“如果中国老师输了,也不能证明中国教育就是失败的。”问题是,我们有必要那么在乎比赛结果吗?一场极短时间、极小范围的教学实验,不可能比较出两种教育模式的优劣。何况再真实的纪录片都有隐藏的脚本,第一集中国老师的困境,焉知不是为了下一集逆转做铺垫?这次教学对比实验的意义在于过程,而非结果。

有一种意见认为,这部纪录片只能说明中国教育方式更适合中国国情,而英国的教育方式更适合英国国情。纪录片中一名中国老师也说,如果英国的社会福利没有那么好,英国孩子也像中国孩子一样从小面临生存压力,那么他们也自觉努力、服从管理。然而,得出“各玩各的就好了”的结论没有意义,因为双方国情都在发生改变。

英国人之所以对中式教学产生兴趣,BBC纪录片开头说得很清楚,“英国青少年在国际竞争中持续落后。”首先意识到教育存在问题的是英国政府,今年年初,英国教育部大臣伊丽莎白·特拉斯率教育代表团访问上海,考察中国教育,借鉴中国经验。这位教育部大臣评论称,数学技能的低下,已经威胁到了英国的生产能力与增长。欧盟委员会副主席也对英国学校的教育水准提出了严厉批评,她说,英国教育质量低劣是英国人无法同外国人争夺就业机会的原因。

英国人面临的国情变化是,全球化时代,他们需要应对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自我陶醉于先进经验是危险的。而中国面临的国情变化是,传统的教育方式日益受到挑战,但是一味强调减负的教育改革,却催生出遍及城乡的课外补习班,从国外引进的“快乐学习”新理念,又面临着“快乐但不学习”的质疑。

因此在这场对比实验中,英国人可以发现中式教学的长处,而国人也可以反思中式教学有哪些不足。不过反思不应该是妄自菲薄。英国宽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式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的教学体系,都让我们羡慕不已。但中式教学并非一无所长,比如聪明的学生认为中国老师教得比英国老师清楚。还有,一名成绩好、逻辑思维强的英国“书呆子”由于玩九连环受到其他孩子欢迎,他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他一贯是被边缘化的;而在中国成绩好、智商高的孩子几乎总是受到欢迎。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很难讲排斥“书呆子”的体系就一定好。

有些国人习惯于看到西方教育的美好一面,但不能只看到表面的热闹。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是我们需要的,但在纪录片中也能看到,一些英国孩子的“挑战权威”纯属调皮。当然,这不等于说国内过于驯服的课堂就不需要改变。比如,中国老师试图通过罚站来维持课堂秩序,却发现对英国孩子没多大用,我们看到这一幕,难道不觉得一贯被粗暴管治的中国孩子太可怜了吗?随着下一代权利意识的增强,未来的中国课堂可能也会遍布“刺头”,到时候中国老师习惯的“眼神执法”,不会像以前那么有效,也许反过来,我们需要向英国老师学习如何平等地与学生相处了。

这几名中国老师“挑战英国教育系统”究竟能走到哪一步,还很难说。我只是希望,这一次真刀实枪的教学对比实验,能让我们更清醒地看清两种教育方式的利弊,对中式教学的自以为是和自暴自弃都是不可取的,同样,对英式教学的盲目崇拜和盲目抵制也都是不理性的。

作者

西坡

西坡

知名青年作家,时评人

作者其他网评

时事话题

时事话题

近期发生的新闻议题,尽在其间。

下一篇

日本三菱为二战谢罪,下一个是谁

管他是不是虚情假意,三菱此举显然比否认历史、践踏受害国人民情感来得更识时务,也更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