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能否按下电梯紧急停止按钮

一般老百姓去按,难免会有误判,但是,这种误判是必要的。紧急安全机关的必要成本之一,就是假阳性、误触发,这是客观世界的规律。

湖北荆州的手扶电梯惨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个妈妈带着孩子,去逛商城,却突然没了。大家认为很安全的商场,这种老百姓生活场景中的死亡,让人害怕、担忧。在害怕与担忧之余,很多人觉得这原本是可以避免的惨剧。

在悲剧发生之前,商场的修理工已经发现电梯的螺栓松动脱落。商场即时派人守候,当电梯没人的时候,店员们不敢按下按钮,在那位遇难的母亲抱着孩子走上电梯的时候,电梯除了他们没有其他人,也没人敢按下按钮,甚至到了这位母亲已经掉下去了,还是没人按下按钮。

没有按下紧急停止按钮造成的惨剧并不止这一起。之前上海、北京的多起地铁事故中,人们看到有人被夹在两扇门之间,列车开动,遇难者被挤压,惊恐的乘客拍门、拉门、叫喊,但就是没人去按下那个紧急制动按钮。

在我们生活中,不管是地铁里,还是消防栓,还是公交车,所有的紧急按钮,强调的都是非紧急情况勿动的大字。在地铁上,车厢里的屏幕,一遍又一遍地宣传着,哪些情况是不能按这个按钮的,但是,却没有宣传哪些情况下是可以按下这个按钮的。这就给人造成一种这个按键不能按的错觉。于是,当那些非常明确应该按下的时候,人们也会眼睁睁地看着机器把人挤压得面目全非,也不会去按下那个按钮,这是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那个红色的按钮是普通人绝对不可以按下的。

正是因为这种巨大的遗憾,此次事故后,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一拨关于如何按下按钮的宣传,告诉人们这些按钮在哪里,是什么颜色,有什么作用。不过有观点却认为,这样的宣传会引起一些恶作剧,或者普通人判断不清,不该按的时候却按下了,造成一些损失。那么,这个紧急停止键,普通人到底是应该按,还是不按呢?

首先,的确如有些人所说,这次事故引起了对这类按钮的宣传,会让一些无聊的人、小孩子注意到这些按钮,搞恶作剧,去按下这些按钮,造成电梯急停伤人。但是,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熊孩子自有大人约束,而成年人都知道这些按钮是不能随意按的,更何况在公共场合中,当着很多人的面按下这个按钮,给他们制造麻烦,甚至造成潜在的伤害,是对人的冒犯与侵犯,会立即受到在场的公众的谴责甚至群起攻之。以箱式电梯为例,把楼层按钮全部按下,不会造成人身伤害,只会耽误一些时间。你或者会碰上一走进电梯,发现有人恶作剧把全部楼层按下,但你一定没见过,在电梯里当着所有人的面,把所有楼层都按上的人吗?这是冒犯,不会有人这样做,人也许会恶作剧,但不会那么丧失理智。

其次,一般老百姓去按,难免会有误判,但是,这种误判是必要的。紧急安全机关的必要成本之一,就是假阳性、误触发,这是客观世界的规律。但是,在中国社会中,单位甚至全社会,都不愿意接受这个成本。所以,我们看到大量预防误触发的宣传,比如地铁上都是不能按的例子,却没有演示哪些情况是应该按的。这样的宣传,明显减少了假阳性的报警,但是,降低了假阳性也就必然降低有效性,所以我们看到多次事故中,人们对身边的紧急停止按钮视而不见。

必须指出的是,不管是恶作剧还是误判,造成的事故,都是机器从动态到停止的惯性造成的,相对于,应该按下而未按下,机器继续运转,有着巨大的能量,哪一类事故在概率上伤害更小,答案是明确的。根据之前的一些报道,当按就按,救下生命;当按不按,意味着死亡;不当按却按了,是挫伤、擦伤。

其实,这些按钮本身才是最雄辩的理由。传统的绿皮火车有紧急制动装置,旁边有醒目标志;高铁上的紧急制动按钮,虽然站在座椅上才能接触到,但仍然是普通乘客可以接触到的;地铁上的紧急制动按钮,旁边也都有清晰的警示标志;至于飞机上的安全门,哪怕在高空之中,恶意打开安全门非常危险,但仍然设置为乘客可以打开。

这些按钮,从火车被发明出来的时候就有了,后来出现在电梯上、地铁上、高铁上、飞机上。这些存在上百年的紧急停止按钮,其位置、大小、颜色、可接触性都是从无数工程设计当中演进出来的。所以,结论非常明确,如果这些按钮现在还存在这个位置,还故意做成红色的,那么,它一定是让普通人在紧急情况下使用的。

作者

刘远举

刘远举

凤凰评论特约评论员,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专栏作家

作者其他网评

时事话题

时事话题

近期发生的新闻议题,尽在其间。

下一篇

被拐女变身乡村教师,不能止于感

在苦难和罪恶面前,感动更像是一种无知甚至是恶意的消费,郜艳敏从被拐到成为临时教师,我们决不能止于感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