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血的代价”,惊魂电梯何时休

作为运输领域应用渐广的特种设备,电梯已深度嵌入公众日常生活中,小疏忽导致重后果的几率也在增加,在此情景下,如何弥合“一出事伤亡惨重”与“祸患积于忽微”的裂缝?

尽管“电梯惊魂”现象曾屡遭曝光,可这仍难消减荆州电梯“吃人”事件的舆情冲击力,及其带给公众的锥心痛感:7月26日上午,荆州某商场内,30岁的年轻妈妈向某牵着3岁儿子搭乘扶梯,就在她踏上电梯顶部接近楼层的踏板时,踏板瞬间裂开,她跌入空洞中,在危险关头她将儿子托举出了险境,自己却迅速被电梯吞没。

临危之际仍不忘托举幼儿,这几乎发之本能的护犊动作,让很多人为之动容。而在难言母爱的映衬下,当事母亲的遭遇更显悲怆: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几秒钟内、在熙攘的公共场所,说没就没了,生与死的夹缝中来不及片刻转圜,这最是让人难以接受。在视频还原下,其前后过程仿佛一部惊悚默片。即便隔着屏幕,很多人仍无法抑制内心的震骇。

痛切之下,不少人就此发问:为什么这场不幸会遽然而至?首先,为何向某在被卷入电梯后,电梯还能继续运行?要知道,按照行业要求,在扶梯两端与楼层接触的位置,踏板下方设有特殊触发装置,一旦有人掉进去,电梯会迅速停止运行。这种安全装置及时响应系统为何失灵?其次,该扶梯顶层外站有两位工作人员,他们为何未按下紧急停止按钮?

昨晚,湖北省荆州市安委会办公室主任、安监局局长、事故调查组组长陈观鑫透露,事故5分钟前,该商场工作人员发现盖板有松动翘起现象,但并未采取停梯检修等应急措施。初步认定,事故属安全生产责任事故。那接踵而来的问题就是:电梯检修过后应有质量验收制度去哪了?它为何没能“托举”起乘客的安全?……希望随着事故原因调查的展开,这些疑问迎刃而解,相关问责、善后也循序铺开。

近年来,各地电梯事故屡被爆出,数据显示,全国电梯已超过300万台,自2005年起,我国平均每年发生40多起电梯事故,我们已进入电梯事故高危风险期。就在昨日,广西梧州又发生1岁幼童被卷入扶梯事故。“电梯惊魂”频发,也启人深思:作为运输领域应用渐广的特种设备,电梯已深度嵌入公众日常生活中,小疏忽导致重后果的几率也在增加,在此情景下,如何弥合“一出事伤亡惨重”与“祸患积于忽微”的裂缝?

这其中,电梯安保方面的纰漏堪称要害。应看到,电梯安全保障链条有四个环节——生产、安装、维保、监督,我国目前多数电梯事故问题都出在维保上。此前有统计结果称,80%电梯故障均与维保有关。

相较之下,欧美国家的有些做法可资借鉴:如将电梯维保工作纳入电梯制造单位售后服务范畴,像美国原厂维保率高达80%(我国仅有20%);给电梯的每个部件“上户口”,将电梯生产、安装、维保的日期、地点、经手人等都记录在特种设备大数据中,并将维保数据等向业主公开——目前上海试点的“智慧电梯”,也在这么做。它还给电梯装上物联网监测模块,让电梯“健康状态”能得到远程监控,如有故障或者故障征兆,即可快速在信息中心显示,并实时推送到维保人员的终端。这些无疑值得推广。

电梯“吃人”频现,维保不能成为“云黑洞”,这其实也连接着责任分量。本质上,吞噬生命的就是责任空子。也只有尽早填补漏洞,从技术标准到细节践行上拱卫电梯安全,那些“血的代价”才不会是白白付出。

作者

新京报社论

新京报社论

新京报就重大社会、时政问题发表的社论

作者其他网评

时事话题

时事话题

近期发生的新闻议题,尽在其间。

下一篇

“我们和英雄在一起” ——社会

捍卫英雄,切实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