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林合影不糗?吴晓波错在哪

当大师的光环逐渐凋谢,那些昔日与大师“神交”之人,将受到名声上的负累,甚至成为嘲笑的对象,这一点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公平的。而说到撕裂,一个社会的精英围绕着一名大师转,难道还有比这更具撕裂感的社会场景吗?

大师王林目前正接受调查,但围绕他的种种传说与争论,或许才刚刚开始。近日,财经作家吴晓波一篇题为《跟王林合影的人不该被嘲笑》的公众号文章,就引发了各方的争议。

文章称,与王林合影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贪官,还是商界人士、明星都没有被嘲笑、污蔑的必要。“所有去见王林的人,都是对生命本身有好奇的人”,继而得出结论,“一个国家的智力底线,是社会的宽容能力和理性判断力。”

吴晓波还引用了80年代全国“气功热”的案例,并称自己时常遇到一些有特异功能的人。这些人是否真的有特异功能,不好妄断,不过文中的核心观点却有值得商榷之处。

“所有去见王林的人,都是对生命本身有好奇的人”,首先不论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如此绝对的表述都有失严谨。在司法机关针对大师的调查结果未出来前,这“结论”随时都有被打脸的危险。而从已曝光的照片来看,至少那些直接跪倒在大师膝下的明星,恐怕已经不能再以“好奇”来形容了。

与其说去见王林的人是对生命本身有好奇,不妨说更多是对大师光环的“好奇”。众多所谓社会精英对王林客厅趋之若鹜,不能说全部就是大师的门徒,然而各色精英在王林身上所表现出的相同爱好,在无形中装点了大师的门面,形成一个特殊的气场,应该没有争议。而大师也自诩从不给一般人看病。如此群体精分、高门槛的“好奇”,无论如何跟人性中对生命本身的好奇,已然是两回事。

要宽容,不要撕裂,这个道理相信大家都明白。但宽容的前提,必须建立在对事实的准确把握之上。那么,在王林大师的客厅里,精英们除了看了大师的表演,还发生了什么?他们的动机到底何在?一切都依然是谜。至少从已经呈现的信息中,人们很难相信只是“合影”。这种情况下,谈宽容,未免失之虚无。难道只是宽容一个社会从官员、到明星种种社会精英都有着对未知的探索精神?

商贾巨富明星们和王林大师合影,如果民众仅剩的嘲笑一番的权利都要被斥责为“不宽容”,是阶层撕裂,那未免要求过高了一点。若这一点也要被苛责,那岂不是更加坐实了“屌丝们只能在优衣库的试衣间里狂欢”?

其实,80年代的“气功热”到底是怎么回事,当下社会对此已有基本清晰的判断。不管追逐“大师”的是下里巴人还是阳春白雪,都不会改变其中存在的荒谬一面。而部分社会精英集体表现出这一趣味偏好,更值得反思。

不能说精英们对大师的追捧,就全部是恶趣味使然,但至少作为有头有脸的公众人物,与一名营造神秘光环的大师,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在一个正派社会中,不应该是值得钦羡的光彩事情。这一点,相信那些与大师们产生交集的精英人士,都不会否认。

如果我们承认,真正的社会精英要在审美、智识上代表一个社会的进步一面,并表现出稳定而内外如一的价值取向,那么,很显然,与“大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精英阶层,实在难当此重任。跟王林大师合影是不是糗事,各位精英心理应该最有数。而在众人趋之如骛之下,还能够保持“智商”的清醒,拒绝趟浑水的人,至少应该更会被人高看一眼。

当大师的光环逐渐凋谢,那些昔日与大师“神交”之人,将受到名声上的负累,甚至成为嘲笑的对象,这一点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从与大师交往开始,这样的风险与代价本也是可以预期的。围观者对此发出嘲笑与调侃,不过是一个正常社会的正常反应与判断力的体现,不仅无关阶层撕裂,更是呵护社会正向价值观的必要。而说到撕裂,一个社会的精英围绕着一名大师转,难道还有比这更具撕裂感的社会场景吗?

最后提醒一下,吴晓波说自孔子那时起,民间神秘之人就未曾断绝,孔夫子的态度很暧昧,“子不语乱力怪神”,同时,“敬鬼神,而远之。”倘若仔细考察这两句话的本义,就会发现圣人在这个事物上,其实并不暧昧,“不语”、“远之”已足够表达清晰态度。

吴老师说自己的父亲当年也研究过、练过气功,自己也曾差点去王林大师那里“坐坐”。基于此,但愿他的这番观点,更多是基于不自觉的记忆而美化出来的结论。

作者

朱昌俊

朱昌俊

时评人

作者其他网评

时事话题

时事话题

近期发生的新闻议题,尽在其间。

下一篇

三年了,还记得北京的那场暴雨吗

灾难只有带来足够深远的改变,铭记才是有意义的。铭记一次暴雨,是为了不让以后的暴雨再发生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