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进养老院,刺激了谁

钱理群进养老院,刺激了谁

钱理群教授进养老院养老,之所以让人产生失落和感慨,原因在于我国养老院的现状不尽人意。同时,也触发公众对养老问题的深思。谁来为我们养老,再一次拷问着我国的人口政策和传统的养老模式。

钱理群要去养老院了,一石激起千层浪。

近日,前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在微博上透露,钱理群夫妇将要去养老院,把很多书都搬去,在那边继续写作。作为北大资深教授、极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将在养老院度过晚年,不仅这位老同学抱以失落和感慨,广大网友也唏嘘不已,各种受刺激,以及各种感叹。

钱理群进养老院,之所以引发公众感慨,背后是巨大的白发危机。中国正以跑步速度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统计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2亿,每年新增800万数量。

谁来为我们养老,成了当下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

据悉,钱理群教授现年76岁,并没有子女,其夫人罹病后,已无法再长期照料二人生活。他们选择搬进养老院养老,似乎又是理所当然之事。

弥漫的“养老院”恐惧症

钱理群进养老院养老,还称将在养老院继续开展研究与写作工作,让我们领略到这位大学者笔耕不辍的精神风范。当然,在养老院要静心看书写作,以钱老的身份,要进的养老院条件应该不会太差。

这点,温儒敏的微博内容中也提及“据说养老院条件还好”,勉强算是一种慰藉。

不过,从网友们的跟帖评论看到,人们普遍对我国养老院现状存在着巨大的焦虑。即使钱老所在的养老院环境优雅,住的是单间,估计也很难产生认同和归属感,因为在我国高端的养老院,其配套的服务工作能否协同,不得不打上一个问号。

更别说,不同于钱老的广大底层老人,如果他们选择进的养老院,恐怕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堪忧。我国很多的养老院,不是照顾关心人的养老院,倒像是“虐死院”。这方面的报道早已屡见不鲜,就在今年年初,安徽黄山市屯溪区黎阳镇闵口村84岁老人戴某在福利院去世,亲属看到的遗体,居然双眼缺失,护工称是老鼠啃食;5月25日,河南鲁山养老院的一场大火,致使38人遇难,烧出的不仅是养老管理的失职,更是公共服务的缺位。

在中国,养老院还呈现出一冷一热的症结。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有的甚至是要几年排上号,老人们等不起;民办养老院,要么收费昂贵,要么位置偏远,要么条件恶劣……而且,越到基层分化的现象愈加明显,梳理近些年发生在养老院的重大事故,大多是发生在县、乡镇一级。

钱老身在北京,能够进等级不低的公办养老院,相较于千千万万的普通老人,显然没有太多的可复制性。养老机构的本意是让很多迟暮老人有一个颐养晚年的安身地,这关乎一个国家的良心和文明程度。要破解眼下公办养老院“住不进”,民办医院“住不起”的困境,还需增加财政投入,兴办更多公办养老院,加大对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的补贴,以及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护理人员。

难以承受之重的社区养老

不同于钱理群教授没有生儿育女情形,中国传统式家庭强调的是儿孙绕膝,天伦之乐。老人们往往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房屋、家庭、社区、邻居,甚至是熟悉的草木。再者,从孝道的角度上讲,子女把年迈的父母送进养老院,免不了遭受身边人异样的眼光。

中国老年人口基数巨大,尤其是在广袤的偏僻农村,境况就更加尴尬,把老人统统塞进养老院并不现实。这种情况下,社区养老的新模式呼之欲出,从国外不少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是一道可行性的解决路径。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乡村邻里、社区为依托,靠专业化的服务为居家的老人免除后顾之忧。它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将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基层的农村和社区。

老年人体弱多病,最需的是医疗服务,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在推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政策,让他们不出远门就可享受到医疗服务。另外,针对子女需要外出工作,养家糊口的问题,南京已经实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推行“家庭照料型”政策,对于子女、儿媳在家照顾卧床不起的父母公婆,政府也可以给其发月工资。

而2014年某媒体的一则报道,触痛人心,直观地道出了农村的养老短板。有个调查研究团队用了6年时间走进湖北、江苏等11个省份40多个村庄,发现农村老人的自杀现象“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一些农村老人将自杀视作正常现象,称“比起亲儿子,药儿子(喝农药)、绳儿子(上吊)、水儿子(投水)更可靠”。当前,我国一半以上的农村家庭出现空巢化,显然上述的政府购买服务也更该普遍的惠及农村,这样农村老年人非正常死亡现象将在很大程度上的减少。

当然,提倡推广社区养老模式,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慈善机构、社会组织的力量。比如,在美国,志愿者们为哪些愿意在家养老的独居老人提供各类服务,包括房屋维修、社交活动、购买商品等等。而志愿者们参加义工的累计服务时间,可以换取年老后自己享受他人为自己服务的时间。

养老窘境里的计生成分

谈及养老问题,我们不能选择性遗忘一个特殊的群体——失独家庭。如今,中国失独家庭已过百万,这些失独者多数都将在失去照顾自己的能力后,只能无奈的选择进养老院,或者在家孤独悲苦的结束余生。

三十多年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让中国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大为减弱。就算是那些并没有失独的家庭,组成了“421家庭”,这种人口结构和世界上其他主要国家都不一样,传统的人口金字塔有很多年轻人去支撑少数的老年人。但是在中国这个情况正好倒过来。目前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子女在时间和经济能力方面都有限,即便推广“社区养老”模式,也仍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

由4个老人、1个孩子、一对夫妇构成的“421”家庭日益增多,沉重的养老压力也有增无减地压在了独生子女的身上。

如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有所放松,已由双独二孩政策,放宽到单独二孩政策之后,但因为政策条件的制约以及生活成本,并未出现预估的“婴儿潮”现象。对于处于老龄化日益加速,人口红利消失的严峻形势下,政府对于人口政策的调整当是急迫的方向。

前半年以来,国家卫计委虽然多次回应“全面二孩”问题,但表态多为“全面二孩没有时间表”。而在7月11日的国家卫计委例行发布会上,发言人称正在按照中央的要求“抓紧推进”有关工作,这无疑释放出积极的信号。

基于当前人口结构现状,机构养老可能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只要我国养老院不管是硬件设施,还是服务理念都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也不至于“谈养老院色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让社区养老变得现实可行,让政府服务能够更多地送到老人家门,也要让机构养老可以成为更多人的选择,把家的温暖送进养老院内。

希望,随着人口政策的调整与纠偏,进不进养老院养老,只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而已。

作者

叶鹏

叶鹏

凤凰网评论频道编辑

作者其他网评

自由谈

自由谈

越谈越自由。

下一篇

陈平原:中国教育让一流人才难见

今天中国教育界,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教学方式越来越规整、越来越僵硬、越来越均匀,虽然总体实力有明显的提升,但一流人才难得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