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宝马肇事案,质疑背后是焦虑

公权部门若要避免自身被置于烤架,在披露真相时,必须求真务实,同时讲求传播的时、效、度,慢慢化解网民心中的坚冰。

案发逾一周后,“6·20”南京宝马肇事案又迎来反转:6月29日下午2点半,南京交管局在其政务微博“ @南京交警”发布消息称,“6·20”事故宝马车经相关部门鉴定,车辆经过事发路口时,行驶速度为195.2km/h。这一鉴定结果,与此前人们车速过快的质疑相吻合。

在南京上演的宝马撞飞马自达惊悚车祸,造成二人死亡、一人受伤、多车受损,宝马车主上演一幕中国版的“速度与激情”后,弃车逃逸。这幕只能在惊悚大片中才能发生的镜头,竟成了我们身边血淋漓的惨淡现实。

这一极端交通肇事事故引发了网民的倾巢围观。恶劣的情节,嚣张的肇事者,网民的好奇心和知情欲,立即被这起极端交通事故撩拨起来,虽然新闻以最快的速度跟进,但它只告诉了车祸现场发生了什么,没有来得及告知为什么。

事故的调查需要时间,但怀疑真相的网民并没有耐心等待事件原委的姗姗来迟。于是,他们以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判断,去拼贴事件的真填补真相。在这种前提下,当南京警方抛出“车速确实要比身边车辆快一些,但并没有出现狂奔的现象”时,人们基于对车速的观感,对公权的不信任加剧,并延伸出诸多阴谋论。

一时间,“酒驾”说、“毒驾”说、“顶包”说等说法很有市场,呼啸于网上,真假难辨。在真相迟到的情境之下,这些由网民臆测出来的“真相”,具有极大的传染性,病毒式传播。

情急之下,官方手忙脚乱的辟谣,反而陷入被动。这次南京警方草率地否认肇事宝马车超速“狂奔”,一周以后,195.2km/h的调查车速让其“打脸”,这堪称危机沟通的巨大败笔,让人们如何信任公权力?

民众针对事件真相的焦虑,已经超越了真相本身,背后有复杂的社会情绪。尤其是那些极端事件,更容易引发高浓度的社会质疑,甚至会引发中国社会结构性怨恨的喷涌。尽管上述网民臆测出来的“真相”,多数是的不靠谱的,但信任危机的前提下,只要有一个逼近真相,杀伤力就会被成倍地放大。

在真相没有浮出水面之前,民众往往会根据他们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去建构真相。问题在于:建构真相的逻辑,并不是基于事实,而是态度。由于民众对公权力缺乏信任,对于官方出炉的真相,他们会产生本能性的质疑。这对官方的披露信息、还原真相的互动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这种带有偏激情绪的社会心态,长期淤积而成,成为建构“真相”的酵母。公权部门若要避免自身被置于烤架,在披露真相时,必须求真务实,同时讲求传播的时、效、度,慢慢化解网民心中的坚冰。

作者

张涛甫

张涛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作者其他网评

时事话题

时事话题

近期发生的新闻议题,尽在其间。

下一篇

美最高法有权裁决同性婚姻合法吗

联邦最高法院不是立法机构,它没有权力代替民选的立法机构,判断一个法律是好还是坏,它的使命只是判断一个法律是不是符合美国宪法,而宪法根本没有涉及到同性婚姻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