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把整体融资环境弄到最佳,才能让企业有子弹去攻打之前不敢碰的一些堡垒,或者是新业务的拓展,或是彻底改头换面再创业。
本周六,央行年内第三次宣布降息,幅度与此前几次一致。与此同时,针对“三农”、小微企业和财务公司的准备金率也同步下调,这属于“定向”降准(相关报道见10版)。此举出乎众人预料,诸多细节值得玩味。
首先是力度。自去年4月以来,央行已经前后九次或降准、或降息,但两样一起上的这是第一次。尽管降准是定向的,但仍有一定分量。考虑到货币政策方面最近还有法律和金融市场方面的动作,可以说发力是很明显的。其次是时点。政策出台时机一方面打在6月底“钱荒”的节骨眼上,另一方面又与股市剧烈波动相重叠,容易引发市场联想。最后,本次降息没有提“利率市场化”。前三次降息每次都配合着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扩大,这次没有继续。
央行此举,说明实体经济的疲弱程度可能超过宏观经济数据本身给大家带来的印象。此前,市场人士指出当前全国房地产整体回暖,股市风险上升,同时一些经济景气指标看起来也在往上走。此情此景之下,央行将不会再有大规模的刺激动作,所以降息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政府又从《银行法》的高度实质放开了银行放贷款的限制,因此旨在增加银行可贷资金的降准短期内也没指望了。然而话音刚落,周末政策就出台。种种分析尽管不无见地,但可能集体无视了一些更关键的现象。
虽然宏观经济好像比年初那会儿好一点了,但微观企业感受到的寒冷没有多少回暖。银行不愿发放贷款仍然是普遍现状,而且常常不是没钱,只是经济不景气,没什么好客户可放。真要把钱放给一些“三农”项目或中小企业,银行担心本金都难收回来。全球范围内,银行都喜欢“锦上添花”,很少“雪中送炭”。另一方面,在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老板们无心搞实业,工商企业的贷款需求也不那么强。这两个问题,降息都不能根治,但都可以缓解。如果财政和产业政策配合得好,那么“组合拳”打出去之后,既能保障整体的增长和就业稳定,又能为经济新老部分的交接提供时间。
所以,这有限的经济反弹,基础其实也不太牢靠,很需要补强。老百姓的存款数据就能看出来这一点。用居民和企业的存款量来衡量经济的活跃度,一直是经济观察家们常用的方法。近几个月,存款总量增加一直不怎么样,不仅和之前一些年比是下降的,连政府年初调低之后的目标值都达不到。另外,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总是卖不上价钱,即便考虑到原材料降价的因素,成品价格下跌的时间也还是太长了一些。最近经济出现的一些暖意,基本没有让企业层面从收入上感知到。在这种情况之下,央行其实没有必要收手。
央行一次次降息降准,但实体经济复苏缓慢,多少令人担忧。此次降息官方消息中提道“我国经济正处在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的接续关键期”,不进则退,但前面阻力又很大,所以治理难度非常高。改革大戏里,货币政策只能搭台,真正唱主角的还是财政和产业政策。央行把整体融资环境弄到最佳,才能让企业有子弹去攻打之前不敢碰的一些堡垒,或者是新业务的拓展,或者是老业务的升级,或者是彻底改头换面再创业。政府现在也指明了突围道路,要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创新而实现产业升级,然而现实当中的老技术、老路子还在梗着不愿让路。所以大家在呼唤国企改革、财税转型,等等,政策节奏之间彼此配合、错落有致非常重要。
改革与政策之间也应该呼应起来。利率市场化已经走了一大半路,几乎就剩临门一脚,把存款利率彻底放开。然而这一块如果走得太快,在国内金融市场仍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将基础的利率彻底撒手,对于金融稳定来说也未必是好事。此次利率市场化停下来等一等,用意大概在此。
我们从这次降息中,能够看出当前改革的困难重重。值得欣慰的是,央行主导的总量治理已经初见成效,经济尽管仍然温度不高,毕竟仍在回暖。环境在转好,办事理应容易一些,期待其他政策能更快些开花结果。
0人参与 0评论
作者
齐岳
作者其他网评
时事话题
近期发生的新闻议题,尽在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