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重读抗战之十七·汪精卫如何由高呼抵抗变成卖国贼


来源:凤凰网历史

从高呼“抵抗”到屈膝投降,汪精卫的对日态度划过了一条怪异的曲线,最终落入了汉奸卖国贼的深渊。

热河危机:汪精卫用辞职逼张学良对日抵抗

1932年7月19日,日军侵犯热河,形势危急。22日,汪精卫通电全国,称:“国难日深,望我军政长官,督饬所属,同心戮力,共谋捍卫。”同时,他电令北平绥靖公署主任张学良出兵抵抗;但张学良拒不执行命令,还回电暗示汪无权指挥华北军事。汪精卫无奈,请蒋介石回南京共商对策;但蒋介石出于对张学良在“中原大战”中相助的感恩,对张学良持包庇态度。因而蒋介石既未回京,也不表态。张学良又屡屡借口抗日,向南京中央政府索要巨款。汪精卫忍无可忍。他一气之下,于8月6日提出辞职,并致电张学良。汪精卫在电报中历数张“放弃沈阳,再失锦州,致三千万人民、数千万里土地陷于敌手”的事实,致使“敌气益骄,延及凇沪”,“寇氛益肆,热河告急”。

在这封电报里,汪精卫指责张学良“惟兄拥兵最多,军容最盛,而敌兵所扰,正在兄防地以内,故以实力言之,以职责言之,以地理上之便利言之,抵抗敌人,兄在职一日,断非他人所能越俎。须知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凡属族类,皆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今兄未闻出一兵放一矢,乃欲借抵抗之名,以事聚敛,自一纸宣言抵御外侮以来,所责于财政部者,即筹(款)五百万,至少先交二百万;所责于铁道部者,即筹(款)三百万;昨日,则又以每月筹助热河三百万责之行政院矣。……无论中央无此财力,即令有之,在兄未实行抵抗以前,弟亦万不忍为此浪掷。”

汪质问张学良:“当此民穷财尽之际,中央财政竭蹶万分……乃必以此相要挟,诚不知是何居心?”汪扬言:“无论中央无此财力,即令有之,在兄实行抵抗以前,弟以断不忍为此浪掷。弟诚无似,不能搜刮民脂民膏,以餍兄一人之欲,使兄失望于弟,惟有引咎辞职,以谢兄一人,并以明无他。惟望兄亦以辞职谢四万万国人,勿使热河、平津为东北锦州之续。”

言下之意,你张公子兵最多,武器也好,事情也发生在你防区。无论从指责,还是说便利,哪怕是作为中国人,你都毫无疑问应该抵抗,可你就是不肯抵抗,反倒借抵抗之名向中央伸手要钱。一笔笔巨款给了你,你还是不动,那么好,哥哥我不伺候了,我辞职!我劝你也要点脸,不抵抗就别赖在这个位子上,你有点羞耻也该辞职了。

可有蒋介石的偏袒,张学良反而有恃无恐。当天就汪电发表谈话称:“汪先生如欲余去职,尽可直告,何必牵涉其自身,更何必于电文内栏入远于事实之语。自九一八以还,余个人身家性命,均早经置之度外,更何论乎去留?惟余为负有地方治安责任之人,事实上去留颇难自由。自今以后,立当部署所属,准备交代,绝不能拂袖引去,而危及治安。”

8日,张学良又复电汪精卫,对汪6日电责张“自一纸宣言抗御外侮以来,所责于财政部者”等情,用事实解释,并表示“良如在职有碍于内政或外交之进行,自当立时引退”。“顷已遵照公意,电请中央罢免本职”。

张学良言下之意,你要我辞职直说,犯不着你先辞职来要挟我,公子我不吃这套。辞职是没门,我打报告上去要求中央罢免我,你有能耐就直接把我职务撸了。

这样,两人你来我往,明争暗抗。

汪张之争不完全是抵抗与不抵抗之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军权的争夺,其中的幕后人物则是蒋介石。据陈公博讲,“汪先生初入南京,宋子文劝汪先生不要管军事,他说蒋先生最怕汪先生过问军事”;而汪精卫要张学良出兵抗日,就犯了蒋介石的大忌。蒋介石并没有站在汪精卫这边。

汪的辞职逼张虽然对张学良毫无用处,但争得了社会舆论的支持。胡适曾在同年8月14日的《独立评论》上发文指出:“行政院长用自己辞职的手续来劝一个疆吏辞职,是很失政府体统的。”同时,“我们本‘君子爱人以德’的古训,很诚恳的劝告张学良先生决心辞职”。这多少代表了当时社会舆论的看法。他一方面同意张学良辞职,设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取代北平绥靖公署,自己兼任北平军分会委员长;另一方面又准张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资格代行北平军分会委员长职权。这使汪精卫大为不满,他决定消极抵抗,称病住院,后又于当年10

汪精卫的“辞职逼张”没有成功,保留了张学良继续坏事的机会。

1933年2月下旬,日伪军大举进犯热河,该省主席兼第五军团总指挥汤玉麟率部不战而逃。3月4日,随着省会承德的失陷,热河全省为日军占领。对热河沦陷负有直接责任的张学良,在国内、党内的舆论重压下,于11日宣布下野。

虽然,汪精卫没能逼张学良抗战,但他“先见”般的声誉伴随张学良的下野达到了最高潮。

1933年1月,日军侵占山海关,国内局势动荡,蒋介石企盼汪精卫回国以解燃眉之急。在国民政府和蒋介石数电催促下,汪精卫“不待病体痊愈,仓惶回国”。不久,热河沦陷,蒋介石迫于舆论不得不北上督师。3月20日,奉命回国的汪精卫在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纪念周会上发表讲话说:“时至今日,除了抵抗两字,更无话说,固然抵抗与交涉并行,但应付时局之根本原则,但有抵抗,然后有交涉。”他表示“今日以后,抵抗愈得力,交涉愈有希望,否则无交涉之可言”。

直到此时,汪精卫依靠高调宣传对日抵抗,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责任编辑:高飏]

标签:汪精卫 抵抗 卖国贼 蒋介石

人参与 评论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