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豪车车祸正在割裂社会信任

在危及公共安全的这起交通事故中,“无业人员”的宽泛说法是否可以换个说辞,抑或加上更确定的身份,以减少社会的猜测?

北京鸟巢旁的那起飙事故,正按照割裂社会阶层信任的路径发展着。

在昨日北京警方关于这起事故对外的通报中,已经被公安机关以涉嫌危害驾驶罪依法刑拘的两名肇事车辆驾驶员,被表述为“2人均为无业人员”。而社会公众眼中的豪车——法拉利与兰博基尼,被警方表述为“小客车”。

按照表述本身的用词来说,无论是“无业人员”还是“小客车”,均是一个毫无褒贬的人、物身份形容,但社会对这两个词语的解释,早已形成一个既定的共识,所谓无业人员,是在“没有从事任何有劳动报酬的社会劳动的人员”这一词语本身的解读之外,增加了“低保”、“贫困”等社会情绪色彩。同样,在社会的认知中,法拉利这类跑车很难跟“小客车”联系起来。

然而,警方的通报罔顾了公众对词语早有的社会情绪,本以为客观严谨的案件表述,却带来了更大范围的质疑与解构。在社交网络中,网友纷纷表示,自己心情很不好,“俩无业人员,一个开法拉利,一个开兰博基尼撞着玩。我和无业人员的差距这么大!”与此同时,媒体报道中所呈现的驾驶者可能是在校学生,这与“无业人员”身份的差距,让社会公众的质疑再次朝向警方,究竟是何方阔少,让警方采取了这样违背社会认知情绪的模糊身份?警方在事故通报中如此措辞,是否存在降低事故敏感度的意图?

无疑,无业人员正面临着类似于“临时工”那样的尴尬,北京警方事实表述中夹杂着公信力的丧失以及社会阶层的不信任。不管警方有没有故意脱敏,或者肇事驾驶员身份是否特殊,都阻挡不了社会这样的质疑。

当然,也可能存在舆论误解警方通报的因素,但抛开尚未披露出的完整事实真相不说,至少警方通报的话语表述,为这样的质疑提供了土壤和条件。人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话语的可理解性是对话语的基本要求。有效的沟通最重要的“不仅仅是意义的传递,它还必须被理解”,否则就毫无意义。涉及社会关切的公共事件中,很多通报亦采取自以为准确的“专业术语”,结果让人难以理解,或与人们普遍的认知存在出入,进而难以达到沟通的目的,也让公共事件的讨论价值大打折扣。

话语即权力。很多事关公共事件的调查通报,想以行政的“专业术语”来体现权威,但孰料以社交媒体、自媒体以及各种人际传播渠道为载体的民间话语体系,也在根据自己的话语体系来定义和解读每一起公共事件。当然,这些舆论场的分野,必须促使通报话语的转变与重构,以适应社会话语体系多元化的要求。

至少,在危及公共安全的这起交通事故中,所谓“无业人员”的宽泛说法是否可以换一个说辞,抑或加上更为确定的身份,以减少社会的猜测与想象?否则,社会理解的那常常与低保相关联的“无业人员”,与警方通报之中的“无业人员”,其中的差距不仅仅是能否在有生之年拥有一辆豪车,而且还涉及能否驾驶着豪车以超过160码的速度行驶呢?

作者

马想斌

马想斌

华商报评论部评论员

作者其他网评

时事话题

时事话题

近期发生的新闻议题,尽在其间。

下一篇

社会的一切法度要自动生效

超速驾驶,或曰“飙车”,严重威胁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但是,这种危险行为在一些地方却悄然“流行”,甚至成为少数人的刺激“游戏”,所驾车辆不乏价格昂贵的“豪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