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伊藤博文为何说英国最大错误是助满清镇压太平天国?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放手让洋人介入这场战争,那就意味着中国从此要门户洞开。历史的吊诡在于,英国人出于利益考量,最终认同了鄙夷他们的曾国藩,而抛弃了对西方更加友好、更倾向于与之合作的太平天国总理政事的干王洪仁玕。

核心提示:放手让洋人介入这场战争,那就意味着中国从此要门户洞开。历史的吊诡在于,英国人出于利益考量,最终认同了鄙夷他们的曾国藩,而抛弃了对西方更加友好、更倾向于与之合作的太平天国总理政事的干王洪仁玕。

太平天国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赵柏田,原题为:《近代史的黯淡一刻——评《天国之秋》》

历史在这里到了它最为黯淡的一刻,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世界。从洪仁玕抵达南京后推出的《资政新篇》等官方文件来看,在改革内政和建设新国家方面还是颇多吸收了西方现代国家的经验,有着迥异于传统中国的新气象,但外国势力的干预断送了创设这个新世界的最后一丝可能。如果说忠王之死,是武士之死,则干王之死,是国士之死,是中国向着另一个方向发展的可能性的破灭,也即希望的破灭。

1.革命,还是一场噩梦

1860年春天,太平天国主力击溃江南大营后,忠王李秀成曾经有过一项乘胜挥师东征苏、常,并进图上海的军事计划。他们的计划是拿下上海这个富庶的港口城市,再以小火轮调兵,溯长江而上,解救被湘军围困已久的上游重镇安庆。当时上海防务空虚,英法联军主力正北上进京换约,只留下千余人警戒租界,江苏巡抚薛焕能指挥的绿营主力不过三五万,上海的外围战线如此之长,从西南面的松江到西面的青浦再到西北面的嘉定,这一点点兵力,怎么抵挡得住号称十万之众的李秀成大军?

为了保住上海这座危城,革职后躲进上海做了寓公的前两江总督何桂清、上海道吴煦、买办杨坊,这些江浙系的核心人物以商会的名义聘请美国人华尔拉起了一支由各国冒险家、水手、流氓组成的雇佣军——洋枪队。李秀成不愿与洋人开战,他希望像攻取苏州一般兵不血刃拿下上海,但第一次进军上海因情报有误而受挫,随后于1862年春、夏期间连续两次发动的进攻,在洋枪队和后来开进上海的李鸿章的淮军联手阻击下也无功而返。史学界向来把李秀成三次攻打上海的失利视作晚期太平天国未能摆脱被动最终走向失败的标志性事件。

为了供养这支雇佣军,杨坊以自己的泰记钱庄运作资金,还把自己的女儿杨彰梅嫁给性格阴郁的美国人华尔,以更好地笼络住他。这桩出于利益结合的婚姻注定是脆弱的,随着华尔在浙东战场战死,新寡的杨彰梅下落不明,她的一生成谜,至今只在华尔的老家、马萨诸塞州塞勒姆城的一家博物馆里还保存着这个女人的少许头面首饰。

这是我的长篇新作《买办的女儿》——一段乱世烽烟中的情爱故事——展开的背景,也是美国历史学家裴士锋(Stephen.Platt)在其《天国之秋》中所约略述及的(历史学家的叙事跨度更长)。小说家感兴趣的是大时代中飘蓬般的个人命运,历史学家则要回到历史现场爬梳史料,剔除陈见,尽可能恢复事实本相。在广阔的叙事空间中,小说家和历史学家有了一次至为难得的相遇和握手,血与火、情与欲、承诺与背叛,交织成现代性降临前夜的种种曲折和波澜。最后,危巢倾覆,硝烟散去,胜利者和失败者都沉入反思:刚刚发生的是一场革命,还是一场噩梦?

2013年夏天,小说写作中途,我注意到坊间出现了两部由史景迁的学生撰写的有关太平天国的著作,即这部《天国之秋》和梅尔清的《浩劫之后:太平天国战争之遗产与19世纪之中国》,前者具全球史视野,后者从民间史和日常生活史的角度进入,都是我极欲一观的。太平天国史曾是显学,简又文、郭廷以、罗尔纲等都是大家,今则了了,好像国人都在刻意忘记这个曾经的噩梦。当时《天国之秋》尚无简体中文版,于是托一个去台湾的朋友从诚品书店购入一部繁体版。2014年岁末,社科文献出版社推出了简体中文版,只是著者斯蒂芬·普赖特不知怎的换了中文名裴士锋,正像斯蒂芬·欧文后来被称作宇文所安,写《撒马尔罕的金桃》的谢弗后来取了中文名薛爱华,大概汉学家取一个中文名也是风尚吧。

[责任编辑:刘涛]

标签:伊藤博文 英国 太平天国 镇压

人参与 评论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