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人民网刊网友来信:文革是失败了的反腐败运动


来源:人民日报

在我看来,文革是一场失败了的反官僚主义和反腐败的运动。现在大家都忙着否定文革,有人说要开文革纪念馆。可我觉得,最重要的却应该是总结文革的教训,讨论为什么文革会失败?文革不能简单说是一场浩劫,有人的利益被侵害,但也有得势者,而且得势的是从来就最没资格谈政治的农民和工人。

文革的起因,也是因为这个周期论。六四、六五年的时候,党内的官僚主义已经日趋严重,大家如果读过红墙内外这本书,就该知道,毛泽东当时有一个卫士,后来分到一个劳改农场去工作,在那里见识到了惊心动魄的腐败景象(当然今天来说算不了什么),劳改队的头头把犯人当作奴隶,让他们伺候自己,如有任何的不同意见,他们就会打击报复,这位卫士把这些事后来全报告了毛泽东,可想而知对他的震动有多大。这不是毛泽东想要建立的中国,要打破这种已经形成的官僚和腐败,只有从下至上发动一场革命,而他本人当时已被架空,于是他利用他的个人威信,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群众运动,到后来终于失去控制,以至于被文革的受害者---老干部们全盘否定。值得一提的是,文革之初,这些老干部们并没有意识到文革是冲着他们来的,在整人的时候,他们的子女比任何人都冲在前头,。当然他们后来都尝到了老子被打倒靠边站的滋味。

(二)

前不久,我父母来探亲,谈起文革,说了我很多过去没有听到过的事情。起因是我老爸在当地图书馆看到一本讲上海工人造反派的书,是香港人写的,看的津津有味,而后说此书太丑化工人造反派。并回忆起他在文革之初在大学的造反经历。我极为惊讶,原来出身不好的人也可以参加造反派,我爸说各地情况不同,上海出身不好的人较多,所以较宽松。据我爸说,文革刚开始时,大家都是很兴奋的,尤其是这些出身不好的人,平时被团干部压制的太多,所以大多都参加了造反派,当然这批人也很快就靠边站了,不过我爸回忆说,当时他还在各处写写文章,并没有挨斗,因为他不是运动的目标,而且说当时学校工宣队的工人们人都非常好,加上我爸后来在工厂工作的经历,他至始至终对工人很有感情。

我母亲就更离谱了,伪职员出身,却因为是学乐器的,也去了文艺宣传队,向贫下中农宣传毛泽东思想。记得她讲过一个笑话,在某少数民族地区,夏天,他们在表演诗朗诵时,本该说”看,下面是一片红旗的海洋“,因为台下都是些光膀子的农民,朗诵者一开玩笑,就念成”看下面是一片赤膊的海洋“,也没有追究。尽管我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都在文革受了苦,但基本都在文革开头的时候。由此可见文革并不是冲着普通人,包括出身不好的普通人来的,但是在执行中有的走了样,使他们受到了伤害。在我看来,文革是一场失败了的反官僚主义和反腐败的运动。现在大家都忙着否定文革,有人说要开文革纪念馆。可我觉得,最重要的却应该是总结文革的教训,讨论为什么文革会失败?文革不能简单说是一场浩劫,有人的利益被侵害,但也有得势者,而且得势的是从来就最没资格谈政治的农民和工人。看看现在谁又把这些人放在眼里呢?现在政治是政治家的事,经济是经济学家的事,赚钱是商人的事,工人和农民的声音又在哪里?文革给经济的影响,前面有网友谈过了,我读过的一些书也提过,工农业增长率约年均7%,并不低,更谈不上是灾难。文革期间,导弹,卫星,等等都有了巨大飞跃。文革下水了第一艘万吨轮,尽管邓小平说这没什么可吹的,他在法国留学时就见过万吨轮了,可毕竟是自己造的。现在,哪样先进一点的东西不要进口,中国人的创造精神已经没有了,因为随时可以引进,等哪天再被人全面封锁,不知道该怎么办。

当然,文革的负面作用也是很大的。毛泽东想矫枉过正,就是没想到会物极必反。比如他强调文艺要为工农服务,结果全中国只有八台戏在演,以至于老百姓都厌倦了,一看为工农服务的戏就倒胃口,所以现在才子佳人,及宣扬资产阶级的文艺到处都有,就是没有反映工人农民的戏。另外,就是鼓励学生交白卷,不重视理论知识,并且只送出身好的人上大学,造成了很多人终身的遗憾,国家的知识人才储备断层,同时也造成了另一种物极必反,就是现在大家都只搞纸上谈兵,没有人愿意下农村,下基层去搞实践了。

中国应该鼓励人们研究文革,并且从各个角度来研究它,这样才能做到以此为鉴。我的那位老师,因为特殊原因可以接触到很多未公开的资料,他说,到现在为止,毛泽东全集还出不来,为什么?怕什么呢?我不知道。我猜想其中很多言论应该是和现在的领导方向相悖的,所以才不敢发表。毛泽东在很多人眼里是独裁专制的代名词。当我听这位老师说,毛泽东曾设想过一种”地方多党制“,我也很惊讶。也就是说,在共产党在中央的绝对领导下,在地方允许多党派共同执政。(具体说法记不清了,大概是这个意思)公开毛泽东的全部资料,应该有利于人们正确了解他的思想,和正确评价他发动的各个政治运动。读过一些美国人写的较客观的评价毛泽东的书,书中把他称为”民粹主义者,民本主义者“,是有一定道理的。

[责任编辑:安梁]

标签:网友 文革 反腐败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