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周恩来曾因何事对张国焘拍桌怒吼“我辞职不干了”?


来源:人民网

00
青年时代的周恩来。
青年时代的周恩来。[详细]

他站起来,冲着张国焘吼起来:“你说的这些,究竟是你的意思,还是国际的意思?中央派我来是要组织暴动,你又来说国际不赞成暴动,你叫我怎样执行?我辞职不干了!今天的特别委员会我也不出席了!”

核心提示:他站起来,冲着张国焘吼起来:“你说的这些,究竟是你的意思,还是国际的意思?中央派我来是要组织暴动,你又来说国际不赞成暴动,你叫我怎样执行?我辞职不干了!今天的特别委员会我也不出席了!”

周恩来 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尹家民,原题为:《周恩来因何事拍桌大吼:“我辞职不干了!”》

1935年10月5日,张国焘在四川省理番县卓木碉(又称脚木足,今马尔康县白莎寨) 另立“中央”,并自任“临时中央主席”,扬言要“开除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秦邦宪) 的党籍,并下令通缉”。甚至在会场张贴一幅大啄木鸟口含毛、周、张、博的漫画。张国焘得意地说:“川康省理番县‘卓木碉’这个名字很吉祥。卓木碉,啄木鸟嘛!我们要做一只革命的大啄木鸟,要把红军中的蛀虫从革命事业这棵大树中啄出来!”

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都在不同时期担任过中共最高领导或负过总责,张国焘为何都与他们结怨,耿耿于怀,以至要把他们都“开除出党”?这四位党的重要领导人与张国焘之间究竟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呢?

张国焘和毛泽东在北京大学相识,都是中共一大代表

张国焘与毛泽东的第一次相识应该是在1919年。1918年10月,毛泽东经老师杨昌济介绍,认识了李大钊。当时,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他把毛泽东安排在图书馆当助理员,负责新到报刊和读者姓名的登记工作,月薪为八块大洋。

尽管毛泽东在湖南已有些名气,而且比张国焘大4岁,但此时张国焘已经是北京大学著名的学生运动领袖了。

有一天,张国焘来拜访李大钊,正巧毛泽东也在。李大钊向毛泽东介绍说:“这位是张特立,张国焘同志。”

毛泽东迎上前,热情地同张国焘握手,并自我介绍说:“我是湖南毛润之。”张国焘向毛泽东点点头,然后旁若无人地与李大钊高谈阔论起来。

在这之前,张国焘经常去图书馆,在图书馆里见过毛泽东,知道毛泽东是图书馆里的职员,但并没有交谈过。因为他根本看不起这个小伙计角色的管理员。

两人这次在李大钊家中的相遇,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是不同的。许多年后,毛泽东在陕北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谈及自己与张国焘在北大相识那段经历时,深有感触地说:“他们看不起我这个乡下土包子。”而张国焘在回忆录中对这段时间的毛泽东有过一句点评:毛泽东和中共另一早期党员刘仁静一样,或许是思想有些“急进”。

1920年,毛泽东在湖南组织了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很受陈独秀的赏识。此时,张国焘由于思想先进,也很受陈独秀器重。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3名代表到了上海。张国焘一见到毛泽东,便高兴地问候道:“毛润之,一路辛苦。”会议期间,张国焘不但主动与毛泽东讨论了一些有关建党的问题,还兴致勃勃地回忆起在北大的情形。

张国焘为什么一反常态呢?这可能是因为张国焘是中共一大的主持人,而毛泽东只在会上担任记录员。张国焘要做出一点领导者的姿态吧。从中共成立之日起,张国焘有较长一段时间居于中共的核心领导地位。

一大结束后,张国焘被选进中央局(相当于后来的政治局),分管组织工作。张国焘后来回忆起在一大时对毛泽东的印象:“脱不了湖南的土气,是一位较活跃的白面书生,穿着一件布长衫。他的常识相当丰富,但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并不比王尽美、邓恩铭等高明多少。他在大会前和大会中,都没有提出过具体的主张;可是他健谈好辩,在与人闲谈的时候爱设计陷阱,如果对方不留神而堕入其中,发生了自我矛盾的窘迫,他便得意地笑了起来。”

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两人都是代表,又见了面。在三大上,对国共合作的具体组织形式,发生了争论。张国焘认为,工人阶级只能在自己政党的旗帜下进行革命,不同意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产业工人加入国民党,否则会取消共产党的独立性,也不同意在劳动群众中发展国民党组织。张国焘的观点成为会议争论的焦点,多数人不同意他的观点。毛泽东在发言中根据湖南工人运动的经验,说明搞联合阵线的必要性,认为大批工农加入国民党,正可以改造它的阶级成分,和资产阶级建立联合阵线,共同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经过讨论,会议通过了党内合作的主张,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但仍保持共产党组织的独立性。

会上,毛泽东被选为中央局成员。陈独秀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毛泽东为中央局秘书。毛泽东第一次进入中共领导核心,刚好30岁。而张国焘则落选了。毛泽东协助陈独秀处理中央的日常工作。

张国焘也注意到毛泽东不是个简单人物。他回忆说,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一个新问题———农民运动,是“这个农家子弟对于中共极大的贡献”。

回到北京的张国焘,心灰意冷,与杨子烈结婚。在北京,他与杨子烈一同被捕,并背叛了共产党,但不为人知,五个月后出狱。1925年1月,在中共四大上,张国焘又被选为中央局委员,重回中央工作;而毛泽东则落选了。

落选的毛泽东有机会深入社会调查,并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1951年,毛泽东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收入《毛泽东选集》时,写了这样一个题注:“此文是反对当时党内存在着的两种倾向而写的。当时党内的第一种倾向,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这是右倾机会主义。第二种倾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是‘左’倾机会主义。这两种机会主义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

1927年5月,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张国焘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再次进入中共领导核心。毛泽东也参加了大会,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后,1927年7月刚刚经过改组的由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五人组成的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在这个紧急关头决定了三件事:将中共所掌握或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在秋收季节,组织湘鄂粤赣四省农民起义;召集中央会议,讨论决定新时期的新政策。这样,周恩来、张国焘先后去了南昌,准备起义;而毛泽东则去了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张国焘阻止南昌起义,周恩来拍了桌子

1927年7月,接到有关南昌起义的报告后,张国焘在7月30日赶到南昌。在会议室,张国焘说道:“共产国际派来接替鲍罗廷的代表,罗米那兹同志已经到达武汉,我们谈论暴动事宜之后,由他向共产国际请示,国际已经回电,大意是要我们停止冒险,主张我们与张发奎一道干,打回广东,再由南向北发展革命。”

众人不解。李立三说道:“什么都准备好了,我们还坐在这里讨论,讨论什么?”谭平山不同意:“要是我们军中的同志都这样犹豫,还不能够干,那么以前我们的一切工作不是白干了吗?这能算是我们党的军事工作吗?”

周恩来听着几个人的争论,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还是干!”

张国焘找不到支持者,便没了底气,换了一副商量的口吻:“我刚到,还不了解这里的情况,主要听你们的。不过国际的电报可是说,要有成功的希望,才赞成干。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还是不要干的好。加伦的意见也是推迟一点……”

此时,谁也没有料到,一向温文尔雅的周恩来拍了桌子。他站起来,冲着张国焘吼起来:“你说的这些,究竟是你的意思,还是国际的意思?中央派我来是要组织暴动,你又来说国际不赞成暴动,你叫我怎样执行?我辞职不干了!今天的特别委员会我也不出席了!”

张国焘不服气,喃喃道:“这有什么辞职不辞职的?你怎能不参加特别委员会呢?我的意思是大家都忙,你们可以叫一个同志把这里的情况告诉我,等我看看你们预备好的宣言,再图计议嘛。”

不知谁冲着张国焘高嚷一声:“为什么你要看宣言?究竟你是赞成干,还是要停止我们干?”

张国焘有点招架不住:“我不是不了解情况嘛!如果条件成熟,应当干,我怎么会不赞成干呢,问题是现在时机不成熟。”他见无人再冲他嚷,口气又硬了起来:“你们说准备好了,宣言呢?计划呢?总指挥是谁?”

邓中夏说:“这些都准备好了。总指挥是贺龙。”

“贺龙?”张国焘反问道,“他能当总指挥?他是土匪出身,难道你们都不知道?”谭平山忍不住了,说:“胡说!你才是土匪!”

周逸群接过话说:“贺龙的情况我了解,他是苦出身,拉起队伍之后也是仗义疏财,并不扰民。参加中华革命党后,一直追随孙中山,他是真心靠近共产党的,已经多次提出入党,只是我们没有发展而已。”张国焘打断周逸群的话:“现在不要谈他入党不入党的事,既然不是共产党员,叫他负责暴动不可思议!”

恽代英说:“共产国际和陈独秀的错误害死了中国革命,葬送了成千上万的同志,他们的领导完全破产了。现在南昌暴动一切准备好了,忽然又来了什么国际指示,阻止我们的行动,我是誓死反对的。”

恽代英并不看张国焘,但话却是冲着他说的:“如果你再动摇人心,就要打倒你!”张国焘隐约记得会议开始时叶挺好像赞成他的观点,便怀着一线希望,转向叶挺:“你不是也认为暴动不易成功吗?你说说看。”

叶挺是有过和张发奎一同回广东的想法,但听完大家的发言,打消了原先的想法:“根据实况,只有不顾一切地干下去!”张国焘见已无退路,只好说:“好吧,我少数服从多数,你们决定吧。”

到了第二天上午,与会者接着再议。开会前,受到抵制的张国焘仍存一念,试图以个别谈话来改变决定。他第一个找大炮一样性格的李立三讲:“贺龙领导不合适,应该换成我们自己人。”

“你不要再这样说了,”李立三不得不耐着性子劝他,“贺龙现在是决心追随中共一块干,我们不能令他失望;我们与贺龙也已信誓旦旦,在形势上说彼此都已骑上虎背,在决心上说彼此都已表示破釜沉舟;任何改变都易引起严重的误解……”

周恩来也补充说:“贺龙决心参加暴动,并且秘密征得他部下各师长的一致同意,整个暴动计划和发动时间,他们都已知道了,因此不好再改变了。”

张国焘还在啰唆:“把时间往后推迟一下,把握不更大了?”

“这个事情你不要怀疑了,”周恩来对张国焘说,“获知暴动机密的人,除了中共的重要干部外,还有张曙时等十多位国民党左派人物,以及贺龙部的重要将领。秘密已经无法保持或者掩盖,甚至有些行动已经来不及停止了。”

这时传来张发奎要来南昌的消息,所以一切都再无讨论的必要,只有三个字:立即干!起义日期开始定在31日晚、张发奎到来之前,后经周恩来与叶挺、贺龙等人商量,起义时间改在8月1日凌晨4时。毛泽东称赞博古“很有原则、很有组织观念”

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全会改选了中央政治局,决定设立中央书记处(又称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博古、周恩来、张闻天与项英为书记处书记,博古任总书记。博古与张闻天都是江苏人,经历相似,相识很早。1926年,他们同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张闻天以学识渊博著称,博古以能言善辩出名。张闻天温文尔雅,博古激情四射。也是在那里,1928年夏,他们认识了来开中共六大的张国焘。张国焘是大会的执行主席,博古是大会的翻译,张闻天没有参加六大,在会外做些文件的翻译和复制工作。

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0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立即决定战略大转移去湘西,开始了长征。1935年1月15日,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博古提出总结湘江战败之事。张闻天与周恩来主张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教训,博古服从多数,同意议题改为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教训。17日的会议,博古同意张闻天起草的会议决定: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和周恩来的军事领导三人小组,由朱德与周恩来任军事指挥者,周恩来为军事指挥最后下决定的负责人等。

2月5日,周恩来找博古说:蒋介石文武双全,知识面广,又有政治手段,中国革命要打倒蒋介石,我们必须要找个比他强的人领导。我考虑了很久,这个人是毛泽东。现在我们商量由张闻天接替你当总书记,也是过渡的。博古立即交出了相关印章,同时提出要他与王明约定的联络员潘汉年去向共产国际报告,争取共产国际批准。

1935年6月16日,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张国焘与陈昌浩分别来找博古,了解遵义会议情况,说遵义会议的决定不合法,四方面军不同意,博古是共产国际批准的合法总书记。但是,博古是非分明,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为此,毛泽东向周恩来说:“博古是一个很有原则、很有组织观念的人。”

6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关帝庙的大殿里召开了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国焘、张闻天、博古、刘少奇等人。周恩来首先代表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作报告。他着重分析了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形势,认为在川、陕、甘开创革命根据地是比较有利的,因此两大主力会合后,应当继续北进夺取甘南。他在讲话中还强调,为了高度机动大量歼灭敌人,在指挥上的问题是必须集中统一,要把指挥权集中到军委,并且强调这是最高的原则。

接着,张国焘发言。他先介绍了川西北的情况,提出了三个计划,认为“川陕甘计划”没有可靠的后路,而“北进计划”会受到胡宗南的阻击,消灭不了胡的主力,在甘南很难站稳,而且陕甘北部地广人稀、粮食困难,所以仍主张以西康为后方,南下成都,在川康立足,如果不行再北进不迟。张国焘曾问过周恩来:“你们有多少人?”周恩来反问道:“你们有多少人?”“我们有10万。”“那我们只有3万。”其实,一方面军这时剩下的人数不到1万。当然,张国焘也无法精确计算,因为毛泽东已把兵力分散到各地去了。四方面军的势力要比一方面军大得多,他认为四方面军兵强马壮,一方面军应该听他的指挥。

在彭德怀、林彪发言,表示支持北上后,博古讲了话。他说,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根据地,做出模范,现在川陕甘的计划很好,首先是在甘南,充分做好群众工作,发展游击战争,就会影响到全国的革命形势。现在我们的战略方针应是:夺取松潘,打击胡宗南的军队,这是实现战略方针的枢纽。他的讲话有力地支持了毛泽东、周恩来的北进计划。最后,周恩来作了结论。张国焘在会议上陷于孤立,不得不暂时接受中央北上建立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方针。

晚饭后,博古找到张国焘一起交换对军队政治工作的意见。博古提出中央在军队的建设中改变了旧军队那种长官与士兵的关系,目前红军官兵之间都是同志关系,这是革命军队不同于国民党军队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博古直率地提出了四方面军中仍沿用伙夫、马夫等名称,是保留了过去军阀的观念。

张国焘听了十分不耐烦,认为沿用旧称呼不一定就是保留旧观念,并且以中央没有明确规定来开脱。

博古在谈到部队中的民主作风时,特别提出要防止指挥员打骂战士,并且举出他看到四方面军一个连长高声怒斥一名士兵的例子。张国焘听后十分恼火,认为这只是个别现象,甚至说一方面军也有这种现象。他怀疑博古是来指责四方面军的,两个人谈得很不投机,不欢而散。

[责任编辑:周昂]

标签:张国焘 毛泽东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