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厉以宁谈知青:那时候人人想这日子何时到头


来源:光明日报

00
1984至1986年,山西省的北京天津籍知青,因未能解决回城问题,发起了多次请愿活动。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图为:知青在山西某地为返京请愿。(图片来源:资料图,注释来源:炎黄春秋网)
1984至1986年,山西省的北京天津籍知青,因未能解决回城问题,发起了多次请愿活动。在当时产生了很大[详细]

他们还说:那时人人在想,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到头啊?什么时候可以回城啊?但周围一看,当时农村中的老老少少,一年到头都在这穷山沟里待着,只想靠自己的劳动能有碗饭吃,从没有想过“什么时候可以回城”之类的问题。

核心提示:他们还说:那时人人在想,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到头啊?什么时候可以回城啊?但周围一看,当时农村中的老老少少,一年到头都在这穷山沟里待着,只想靠自己的劳动能有碗饭吃,从没有想过“什么时候可以回城”之类的问题。                                                         

乡土情深 资料图

本文摘自:光明日报,作者:刘文嘉,原标题为:《《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笔谈:青春的梦想与回忆》。

青春早逝 乡土情深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

《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由延安市委《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编委会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已出两卷:第一卷《苦乐年华:我的知青岁月》,第二卷《黄土蕴情:我的精神家园》。当我收到样书后,很快就读了一遍。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当大批北京知青奔赴延安插队的时候,1969年北京大学教职员工一千多人乘火车南下,到江西南昌县鄱阳湖边的鲤鱼洲,在茫茫一片的湖畔荒土上开始了开荒种地的生活。我们在那里整整劳动了两年,早稻收割完毕,立即抢收晚稻,晚稻刚收割完毕,又开始了修筑大坝,建设公路,挖渠引水,准备春耕。对于当时赴延安,赴北大荒,赴云南、四川、甘肃、宁夏等地下乡插队的知青的艰苦劳动,我是完全能体会的。到江西鲤鱼洲劳动时,我39岁,大学毕业已经14年了,但在农场劳动分配农活过程中,我们这些四十岁左右的教师仍被当作青壮劳动力对待。这段日子至今未能忘却。

隔了两年,我们回到北京。知青下乡继续未了。我的女儿北大附中毕业后,分配到北京昌平区马池口公社西坨大队插队劳动。我的侄女,有的到北京南口插队,有的到北京温泉插队。她们全都有过这段经历。

“知青”作为一种特殊年代的特殊身份,早已进入历史档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一场席卷全国的运动,也早已落下帷幕。但“知青”作为那一代人共有的一种称呼,却反映了共和国所走过的艰难历程。据统计,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从北京来到延安插队的知青就有28000多人,年龄小的才十五六岁,年龄大的也不过二十岁左右。如果从全国范围来考虑,大概有1700多万名“知青”。他们下乡插队或进入各个生产建设兵团时,都记住了一句话:“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句话后来被概括为八个字:“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曾经激励过无数青年报效祖国的宏愿与梦想。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年轻人走到全国各地的农村中去?这不可能是自发的行动,而只能看成是一种政策的安排。

上山下乡的知青们对当时的经济形势不会有深刻的了解,他们顶多只能从家长的谈话中知道国民经济的下滑,工厂的停产,不少地方仍在武斗。但他们所得到的印象是支离破碎的。经济学家中,有谁敢直言“文革”以来社会历年积累下来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然而中央政府却不能不为就业问题而担心。组织“知青”下乡,一举三得:一是大大缓解了社会就业状况,因为到农村插队落户,或者到生产建设兵团劳动,都等于就业了;二是当时的农村确实需要年轻的劳动者,每一个村增加几十名知识青年参加劳动,是可以安排的;特别是山区,增加一批年轻的劳动者,可以垦荒、修路、植树造林,有的是活,不愁安排不了;三是对于这一批年轻人来说,这也是懂得中国国情的一次再教育机会。

然而,一旦一大批“知青”在艰苦的农村待久了以后,他们的思想、情绪、格调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是我同后来上了北京大学的“知青”们接触时所感受到的。据这些“知青”反映,他们刚上山下乡时,尽管嘴上常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八字,但心里还是多少有些埋怨的,特别是他们常常提到,为什么某某同学不下乡,在城里安排工作了,而我们却到农村来了?为什么某某同学即使下了乡,却被照顾性安排到某个条件较好的村,而我们却分到了条件最差的村里,整天上山修路?整天背大石头?牢骚不少,但很自然。我曾经问过他们:以后怎么样?他们说:“越是穷山沟里,当地的农民越朴实,我们跟他们接触后,受感染了。”他们还说:那时人人在想,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到头啊?什么时候可以回城啊?但周围一看,当时农村中的老老少少,一年到头都在这穷山沟里待着,只想靠自己的劳动能有碗饭吃,从没有想过“什么时候可以回城”之类的问题。再看一些同我们年龄相差不大的农村小伙子、小姑娘,他们中有一些人几乎从来没有进过城,也不知道城里是什么样子,同这些真正的山沟沟里的年轻人相比,我们有这种或那种牢骚、抱怨,不感到羞愧吗?只是到了这个阶段,“知青”才从心里开始融入当地社会。

[责任编辑:刘祎]

标签:知青 延安 磨练 青年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