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重读甲午之十:只有武器近代化的清军必然战败


来源:凤凰网历史

引言:上次重读甲午中,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甲午战争前的清朝陆军并非一支人们印象中装备落后,只能用长矛大刀对付洋枪洋炮的军队。正相反,由于几十年的不断追赶,甲午开战前,清军用于甲午战场的精锐部队装备

引言:上次重读甲午中,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甲午战争前的清朝陆军并非一支人们印象中装备落后,只能用长矛大刀对付洋枪洋炮的军队。正相反,由于几十年的不断追赶,甲午开战前,清军用于甲午战场的精锐部队装备远远超过对手日军。可是当装备了连发步枪和后膛钢炮的清军接连败给只装备了单发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后,有一个疑问必须面对:这是为什么?而回答这个疑问的却是一个反问:装备先进了就有战斗力吗?

落后的清朝陆军:基本素质和战术远远落后时代

由于缺乏正规的近代军事教育,在战术的运用上,清军往往墨守成规、机械呆板,缺乏起码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清军缺乏合格的指挥官,指挥军队之权仍操诸行伍出身的旧军官之手。他们囿于国内战争的老经验,因循守旧,不懂新的军事科学。正如袁世凯所说,他们每“师心自用,仍欲以‘剿击发捻’旧法御强敌,故得力者不可数睹耳”。

他们不懂新的军事科学,因循守旧,不愿丢开已经习惯了的旧方法和老经验。在进攻中,他们不重视散兵队形,仍沿袭冷兵器时代集团冲锋的方法,一拥而上,且往往“从一千公尺以外的远距离开始射击”。

日军则以密集火力在近距离猛烈射击,给清军以重大杀伤。在战斗开始时就遭到敌人密集火力的大量杀伤。这是清军伤亡惨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防守时,他们只注意正面防御,忽视侧翼,即使正面也无纵深兵力和火力配备。

日军只要避开正面火力,从侧翼出击,即可迫使清军全线崩溃。“差不多中国人每一次打算守住阵地时,都因为被敌人迂回到他们的侧翼而被迫后退,中国人简直不知道怎样防御自己”。

他们将火炮配属于各部队,不能集中使用,分散火力。而“倭炮不拘多寡,用则一处齐发”。他们也不懂步炮协同作战的原理,炮兵阵地总是选择在“第一线步兵阵地内或其间隙。

因此,火炮成为显著的目标,在战斗的初期阶段,屡次被日本炮兵破坏”。

与清军往往是刚一遇敌,即把全力投入战场相反,日军用兵之法,常是以小队先行尝试。待清军力疲,日军即以大队继进。在进攻过程中,日军三二百人或百十人组成一队,各队分散进攻。进则统一出击,退则分别撤离,即使三二百人全军覆没也无伤大局。

这样的事例,在平壤保卫战、鸭绿江防卫战、威海卫保卫战中是屡见不鲜的。清军战术呆板的事例还有不少。

所以,有的西方史学家认为:“中国的指挥官在基本战略战术和使用武器方面,显示出可悲的无知”。

而清军的基本素质也离近代军队有较大距离。

一些清军将领十分腐败,如驻荣城一带的“河防营”,已听到隆隆炮声,仍在吞云吐雾,猛吸鸦片。守南帮炮台的刘超佩,平时滥施刑罚,残酷迫害士兵,战时,敌未至只身先逃;戴宗赛扣压军晌,造成全军溃散,军队纪律也极坏。湘军说淮军“兵勇到处骚扰,民间畏之甚于楼寇”,说“马金叙让海城之寇,而自劫牛庄及左右村屯,为之一空,人人切齿。”其实湘军也和淮军一样,“毫无纪律”。

如果说在一些具体战斗中敌我双方力量悬殊,清军寡不敌众,可是宋庆率7000人反攻1000日军防守的金州,竟然以失败告终;如果说大清军队弹药不足、武器不如人,可是大连湾配备可旋转360度的先进火炮,弹药堆积如山,有些大炮还没有启封,日本人认为有一个连的士兵足可以抵挡一个师团。

可是清军只是象征性的放了两炮,大连湾在兵不血刃的情况下易落敌手;如果说后勤保障跟不上,那么日军异国作战,后勤供应难道会比本土作战、家门口拒敌的大清国军队更容易?

日军曾多次在即将断粮的情况下战胜占优势兵力的清军!这样一支素质极差的军队,与训练严整的日军对抗,其结果可想而知。

军队架构严重不合理:清军在结构上尚未进入近代

在兵种上清军和日军比不仅单调而且配置不全。

清军兵种有步、骑、炮三种,具体对每个“营”来说,步、骑、炮配置是不一样的,没有统一标准,有的营几乎都是步兵,有的营按要求配备了炮骑兵,但人数很少。

日军兵种有步、骑、炮、辎重、工兵等,其中炮又分野战炮、重炮、要塞炮兵等。一旦战起,分工作战各司其职,发挥特长,减少了不必要的物质损耗和人力伤亡。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甲午战争时日本已将辎重兵,工兵作为独立的兵种,直接配置在军队里,这是十分科学的,在战争中也确实发挥了它的作用。对于近代战争来说,辎重兵的后勤保障十分重要,日军已充分认识到这点,所以日军军队中辎重兵的人数比例很高,在野战师团中占近1/10

清军中没有正规编制的辎重兵,它的后勤工作,战前由地方完成,战中由作战士兵自己完成。对前者来说这势必造成后勤和军事行动脱节,贻误战机;对后者来说势必影响士兵作战力的发挥。

[责任编辑:杨云]

标签:武器装备 甲午战争 结构 素质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