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重读甲午之十:只有武器近代化的清军必然战败


来源:凤凰网历史

引言:上次重读甲午中,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甲午战争前的清朝陆军并非一支人们印象中装备落后,只能用长矛大刀对付洋枪洋炮的军队。正相反,由于几十年的不断追赶,甲午开战前,清军用于甲午战场的精锐部队装备

安徽虞生朱照的一段话,可以说是对这种混乱状况的总结:“夫枪炮一种有一种之弹药,即一种有一种施放之法。弹药或误,则与枪炮格格不入,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松或紧,皆不适于用,则有器与无器等”。“此炮之弹,或误入他炮,则必不能开放”。各种枪械“临阵时往往有枪与弹不合之弊。盖由常兵入伍者多系椎野粗卤之夫,不能一一辨认,间有一二老于兵者,虽有辨认,而仓卒时或信手误携,贻害匪浅。况种类繁伙,即营官、哨弃尚有不能尽识者哉?”。

清军使用的枪炮在质量上参差不齐,种类交混已经使情况趋于复杂化。而国产武器的粗制滥造、官兵对武器的不善保管,更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国产武器中,江南制造局生产的“林明敦中针兵枪多有走火之弊,故各营未肯领用”。以后改造快利枪,也因技术、设备落后,“未能过求精致。”金陵机器局生产的大炮竟多次发生炸膛事故。

进口武器固然性能较国产者优越,但由于经办人员的营私舞弊和外国商人的有意欺蒙,也有不少是“陈年之存货而诡为新制者”,以致“价多浮冒,物不精良”。

清军对武器弹药的不善保管,也使优良枪炮的性能大大打了折扣。平壤守军的“克虏伯优质大炮竟锈得大部分连炮拴都拉不开”。刘坤一驻扎山海关时,“自天津运往山海关机器炮四十尊,有弹十万枚,由火车运送到关,堆积沙土中,阅数十日,无人收管。经德国某教习前往查看,谓子药全行潮湿,不堪应用”。

雪上加霜:清军临时招募新兵和丢弃武器使战斗力急剧下降

大量人员伤亡使清政府不得不大量招募新兵,扩充部队,希图以数量上的优势取胜,结果却导致了参战人员素质更趋低劣。

由于清军战斗减员众多,清政府不得不大量招募新兵,扩充部队,希图以数量上的优势取胜,这样就产生了两个严重的后果:一来由于扩充部队太多,加之后勤保障体制落后,导致武器供应跟不上,以致他们使用的军械从大刀长矛到来复枪,各不相同。“新招募之兵,多负戈矛,无火器”。

据日本参谋本部掌握的情况,当时中国动员的部队中,只有3/5的士兵装备了近代武器,余者只扛着大刀长矛。如宋庆拟新招新军30营,而天津军械局仅拨到枪枝600杆,尽管战场情况紧急,却无法“调令出关作战”。再如前述吴大澂部23营零3哨,出兵之初仅有4600枝枪等,均是典型事例。

二来新募士兵的素质和战斗技术比老兵更差。这些临时招募来的士兵“一部分是田间的农夫,一部分则是流氓乞丐之类。” 而且这些士兵大多是为“食饷给而应募的”。应募以后的训练,“不过是穿上一身耀目的军装,领得一支来福枪,或者,再受欢迎的,一支抬枪而已。”

有人指出:“近来新募之兵,急于成军,往往未暇精选……类多募自近处,杂以市井之人,窳惰性成,其拔队起行之时,至有涕泣不愿去者”。在出征以前,这些新兵往往只经过了一两个星期的训练,难怪连洋人也要感叹:“来复枪放在一群不知枪炮为何物的人手里,既没有时间也没有人来充分地教导他们。”

尤为糟糕的是,由于战况紧急,新募部队往往并不操练即开赴前线。如旅顺口守兵12000余人,其中9000余人为新军,成军末几,即遇战事,“总未得空操过一日”。到了后来,甚至“新募勇队连枪炮尚未见过”,即准备向前线开拔。以素质极差之市井之徒,仓促成军,未经训练,“猝给一枪,强之管炮,且不知施放,惶言命中?”

这样的部队,自然更不能发挥武器应有的作用。

到战争末期败局已定之际,有识之士对此作过不少沉痛的总结,如李本方致函徐邦道说:“查其致此之由,皆因将不得人,兵不娴器。以极贵极精之枪炮,付诸毫未练习之勇丁,仓卒临敌,手忙足乱,或出队而错带弹子,或临时而忘记用法,乘以强敌,不奔何待?中国之论兵事者,人人皆曰枪炮不精,船械不利,众寡不敌,吾独谓所以致败之故,不系乎此。”

痛定思痛,李氏斯言,可谓一针见血……我们不难想象,越来越多地充斥着这些乌合之众的清军,战斗力必然愈战愈低、每况愈下!

除了大量新兵仓促上阵,先进武器的大量丢弃也使双方的战力急剧变化。

清军每次溃退,均“尽弃军实走,器械尽失”,这不仅削弱了自己装备的总体实力,而且反过来大大加强了日军的装备。据日方统计,日军仅在牙山、平壤、九连城、凤凰城、金州、大连湾、旅顺口等地,一共缴获大炮607门,枪7394枝,炮弹267.17余万发,子弹7745.8万发。而在甲午战争全过程中,日军仅仅消耗子弹124.18万发,炮弹34090发。

李鸿章曾哀叹,淮军遗弃大炮,“令我寒心,再发再弃,当如之何!”。而日军则将缴获的武器(特别是大炮)投入战斗,大大加强了火力。

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田庄台之战,是役,“我海盖间历战所失行营大小炮无虑百尊,尽为楼人攻具,列辽河南岸,数倍我炮”。在日军猛烈炮火轰击下,清军势不能支,“乃大溃西奔”。类似的事例还有旅顺口之战、威海卫之战等。

甲午战争中清军的装备在总体上是占优势的,但由于清朝整个军事体系的落后,缺乏近代军事训练,缺少合格的、懂得近代战争的指挥官等因素,这种优势在战争初期即在很大程度上被抵消了。以后随着战争的进行,日军缴获了清军大量武器,使双方的装备发生了逆转。甲午战争的陆战最后一败涂地。究其原因,日本陆军已是一支迈向近代化的军队,而清陆军虽然装备了世界先进的武器,骨子里却还是一支实质上的古代军队,军事水平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这势必导致输掉这场战争。

[责任编辑:杨云]

标签:武器装备 甲午战争 结构 素质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