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成都发掘唐代院落遗址 天井、下水道一览无余


来源:中国新闻网

摩诃池在填平的过程中,天井、下水道、十字小径等设施出现。

发掘之二

唐代院落遗址叹为观止

天井、下水道、十字小径等一览无余

“除了首次确认摩诃池的范围和走向布局以外,另一个重要收获是在发掘区中部、摩诃池东南岸清理揭露出一处唐代院落遗址,为近年来成都地区首次发现保存较完好的唐代建筑。”易立介绍说,这次发掘的该建筑主体平面略呈正方形,南北长18米,东西长17米。

根据发掘现场看,摩诃池在填平的过程中,一些院落拔地而起,天井、下水道、十字小径等生活设施也出现其中。易立说,在发掘现场,还出土有瓦当、陶器、瓷器等物品。瓦当上或有素面,或有雕刻花草吉祥图案。而在盘碗生活器具里,一个浅底大盘刻有一只鱼儿在水中漫游,水纹花案犹如现在的WiFi标识,记者在现场开玩笑地说道:“这条鱼的WiFi好强!”

现场:唐宋不同石径各有讲究

在“院落”里散步时,记者发现考古工地的两个不同的土坑中,均有两条用鹅卵石铺就的小径。小径宽约一米,向着尽头深处弯曲延伸。不同的是,一条小径用不同色彩的鹅卵石铺就而成,另一个土坑则以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鹅卵石做成了花朵造型。易立表示,仅用鹅卵石铺就的出自于唐代,而采用小石拼花的小径出于宋代。考古人员推测,这些用石子铺就的小径,属于当时官府的休闲纳凉区。

发掘意义

对研究汉、六朝成都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他介绍到,截至目前,成都市中心城区汉代尤其是六朝时期遗存总体发现偏少,而此次的出土材料对于建立汉、六朝时期四川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序列,研究汉、六朝时期成都的城市史和政治经济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下一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将邀请相关领导和专家开展现场论证,研究出土文物的具体保护方案。

这次考古发掘工作,自2013年10月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年5月。

关于摩诃池

来历

史料记载,隋炀帝开皇二年(公元586年),镇守成都的蜀王杨秀要扩建成都子城,于是需要挖土筑城,土挖得多了,就形成了一个“人工湖”。一位西域僧人云游至此,便说了句“摩诃宫毗罗”(梵语),意思是说这里广大有龙,人工湖始名“摩诃”。

去向

对于摩诃池是如何消失的,民俗专家袁庭栋介绍说,摩诃池经历了唐代早期、元末明初及明代晚期三次人工回填,水域面积逐渐缩减;明洪武十八年,蜀王朱椿将大半个摩诃池填平,于后蜀宫殿旧址修建蜀王府,明末清初,蜀王府毁于战乱;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蜀王府废墟上又兴建起贡院,只有西北隅仍残留少许水面;到了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摩诃池全部被填平成了演武场。

相关链接

2008年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对天府广场西侧的博物馆新址工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出大量的先秦至明清时期文化遗迹与遗物。

2010年

天府广场东南侧出土两件东汉石碑。

2012年

天府广场东北侧的“四川大剧院”工地又出土一具秦汉时期大型石兽。(记者郑其摄影方炜)

[责任编辑:杨云]

标签:院落 唐代建筑 遗址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