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重读甲午之六:为何日本民众比清朝百姓更能承受高负担


来源:凤凰网历史

举国一心对一盘散沙,甲午战争的结局其实没有什么悬念。

引言:上期《重读甲午》中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日本的民众承受着比清朝百姓重得多的负担。但甲午战争包括之前和之后的很长时期里,日本的社会确相对稳定的多:与经常爆发民变的清朝民众相比。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民众和社会的稳定显得根本不像负担重了数倍。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状况,这期《重读甲午》我们来予以探讨。

日本农民交完重税比没交税的清朝农民还富有

如果我们注意一下最直接的原因的话,那就是日本的农业生产率远高于清朝中国。

高到了什么程度?当日本农民交掉了高出数倍的赋税之后,他们剩下的部分比清朝农民还没有交税前的总收入都高。

以甲午战争之前的1887年为例,中国的人口为4.015亿,另据估计,20世纪初中国非农业人口也仅占总人口的8%。因此,1887年中国的农业人口至少为3.6938亿,而当年农业产值为22.30亿两,平均每个农业人口产值为6.077两。当年全国实际征收的土地税约0.7亿两,平均每个农业人口负担约0.1795两。

也就是说,扣去负担之后,平均每个清朝农民剩余的部分是约5.9两。

而1887年日本全国人口为3870万,农业人口的比重是77.95%,即农业人口为3017万。按农业产值2.37亿两计,则农业人口人均产值为7.88两,人均承担赋税1.67两。

扣去负担之后,每个日本农民的剩余产值是6.21两。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个数字已经比清朝农民没交税前的原始收入6.07两高了。

别人交完重税比你没交税还有钱,社会自然比你稳定。

但这不是暂时现象,日本从十八世纪中期开始出现农民手中的剩余产品价值,主要原因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耕地面积的增加。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耕地面积的增加,日本的粮食产量在十八世纪中期以后有了大幅度增长,增长幅度达到14%以上,到十九世纪初则增长了24%以上。由于贡租率没有增长,增长了的粮食都留在了农民手中,从而使农民手中出现了剩余。这也是明治维新后日本能够快速迈入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基础。

由此可知,日本农业人均产值约为中国的1.23倍,劳动生产率高于中国,这就为承受较重的赋税负担创造了条件。

与清朝相比日本农业水平高政府重视农业发展

甲午战争前后的清朝,农业已经陷入了一种困顿的境地。据海关报告记载,即使在中国通商口岸地区,古老的耕作方法依然占支配地位,复种轮作没什么创新,农民普遍使用的仍是浪费体力的古老农具,农民依旧依靠传统农家肥,改良种子和新品种的引进有名无实,新式农具、化学肥料和新品种的采用等新因素所起作用微不足道。农作物产量从总体上讲,部分年份和一定区域有所增加,但单位亩产量总的来看并未提高,与鸦片战争前夕的亩产量相比,还有一定的下降,这可能与战争和灾荒较多有关。这种发展迟缓的农业注定不能支撑农民的富裕。

相比之下在19世纪,日本的粮食亩产量要高于其他所有亚洲国家。而且从幕府时代到明治维新后保持了一个稳定的增长。

特别是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大力推行“劝农政策”,促进农业技术的改良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从19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明治政府基本上直接学习、引进西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由于片面照搬,脱离日本国情,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以失败而告终。到1880年,日本转而重视本国传统的农业经营方法和经验,创造出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生产方法和技术--“明治农法”:(1)改革耕作制度,鼓励使用牛马等畜力代替人力。到1905年用牛马畜力犁耕地的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3.7%,1913年达到48%。(2)改进农业工具,并由此形成两种系统的农业地区。短犁马耕法流行于九州北部、东北和关东一带,长犁牛耕法则在近畿、濑户内海地区普遍使用。(3)品种改良。通过选种、育种,培植出一些耐寒、抗病和抗药性较好且产量较高的水稻良种,如1877年由兵库县老农(精通传统技术的农业专家)培育的“雄町”、“神力”、“旭”和1893年由山形县老农培育的“龟之尾”、“爱国”等品种,以西日本和东日本为中心进行推广。(4)改良肥料。以往农家主要使用传统的农家肥,这时开始大量使用商品肥料。特别是注意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

当明治政府派出的老农向民众推广包含近代科学知识的农业技术时,如明治20年代,老农船津传次平在1888年举行的讲演中,向农民解释说:氮“富于使茎叶茂盛的养分”,磷“富于组织茎家的养分”,碳酸钾多含组织根茎力表皮的养分。在新泻县进行的演讲中说:“作物施用有机物多的肥料则叶茎长得茂盛,(中略)这是因为它们是多含氮的肥料”。另外,船津在讲演中又是引用在驹场农业学校和东京农林学校进行的实验结果,又是使用“遗传”、“细菌”等专业术语。这一切,保证了日本农业在明知时期以五年10%的速度持续增长。

而与此同时的中国,农民对于近代农业科技根本一无所知。

直到20世纪2、30年代,中国的水稻亩产量才勉强超过明治时期的日本。

因此,出现日本农业人均产值约为中国的1.23倍的情况可谓顺理成章。而在上次我们就已经提到甲午战争时中日均以国内农业收入为最大财源,日本的优势可想而知。

发达近代国家民众负担是清朝数倍不罕见

日本农业的发达只是日本民众能承受高赋税的原因之一。

如果我们细究起来,击败清朝的近代化发达国家,民众税负远高于清朝百姓并非只有日本一个个例。更为夸张的是当时如日中天的英国。1874年,英国人均财政支出是中国的261.07倍。这正是英国的人均财政收入和综合国力已大大高于清朝的体现。与这一比例相比,日本民众承受的负担并不是最突出的。

这里面有公债的因素。英国收入的绝大部分是通共公债获得。惊人的261倍中,公债的收入占90%以上。

[责任编辑:高飏]

标签:甲午 日本 清朝 农业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