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2009027期封面
2007年12月份,在《中国新闻周刊》当年第47期《疯狂的养生》系列文章中,本刊记者曾以直面“刘太医”的形式揭露过当时尚未“出事”、正处于“事业巅峰”状态下的刘弘章父子。此后一年多时间,本刊数度接待了一些接受过“太医恩惠”者的来电和来访。令人吃惊的是,来访者中的一些人甚至已经认识到上当受骗,却还在试图为“刘太医”做辩护,并希望本刊能够告诉他们,“太医”的理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他们简直是在主动要求继续上当受骗。
现在,刘弘章被逮捕并接受了审判。对于那些稍微具备医学常识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件令人拍手称快的好事。然而此时,又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情出现:一些“太医粉丝”、包括一部分已经深受其害者,再次站出来为“太医”辩护,这一规模宏大的群体甚至对有关部门的执法行为产生了影响。
已被批捕等待判决、加上疾病缠身保外就医的落寞“刘太医”,再次让人们见证了这片神奇的土壤。本组文章期望寻找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在“刘太医”自己已经供认有诈骗事实的情况下,地方法院以“非法经营”的罪名对其进行庭审,但判决迟迟未下
“刘太医”案悬而未决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严冬雪(发自天津塘沽)
7月8日,塘沽药监局接到一个从广西南宁打来的咨询电话,询问“通玄散”、“变痊散”——这些“太医”售药的真假。
天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塘沽药监局)已经不是第一次接到“太医粉丝”们的电话了。三年前,一个来自浙江台州的咨询电话让他知晓了自称太医传人“刘太医”刘弘章的存在。此后的两年半时间里,经当地公安调查取证,刘弘章及其妻赵秀敏于2008年11月24日被依法逮捕。但自那时至今,仍有求药电话打到塘沽药监局,询问药品真假,或要求买药。
从被曝光到被逮捕
天津市药监局专门以批复的形式明确指出:刘的行为属于制造、销售假药
“刘太医”的名声起于2006年,这一年,《刘太医谈养生》、《刘太医说:病是自家生》等一系列书籍在全国各地书店热销。在全国最大的书店——北京西单图书大厦,该系列曾长期占据“生活类图书”销售榜首。
书籍的作者,自称明代太医传人的“刘太医”刘弘章,除了忙于出书,还找人架设了网站“太医网”。网站首页放着刘弘章及其儿子刘浡的各项获奖证书、博士学位证等证书——这些在后来都被证明是捏造(有关“刘太医”的真相请参考本刊2007年第47期封面报道《疯狂的养生》)。
几乎什么病都能治的万能药,只靠喝肉汤、吃药就能痊愈的治癌方法,配上书籍和网站的双管齐下,使得“太医粉丝”迅速遍布全国。
媒体很快捕捉到了这一讯号。2007年2月,刘弘章做客网站。此后,新华社、北京青年报、东方卫视、新京报、东视广角、辽宁生活频道,以及本刊先后对“刘太医”其人其事进行了“曝光”——来自当地药监局和公安部门的多项调查证明,刘弘章非法行医,销售假药。售价1200-2400元一瓶的药,均为其家中自制。而“香港刘家药行”、“纽约刘家药行”、包括其子刘浡的“医学博士”等学历纯属子虚乌有。
与刘家同住一栋楼的邻居们将这些报道视若珍宝。他们甚至将报纸随身带在身上,见到来院子里寻刘家的病人家属,就偷偷将家属们带到院外,将怀中报纸抽出,告诉他们:媒体都曝光了,这是骗子,不要再来啦!
但除了深知刘家底细的邻居们,其他人对刘家的了解,则仅限于他以“太医”身份出现的书籍和网络。媒体的这些报道也并未将刘弘章彻底放倒,在“治癌”的名号下,每天仍有四、五拨人来院里访医求药。天津本地的少——出于可以想象的原因,刘弘章绝少给当地人看病。而外地的来敲刘家门的则来自天南海北,比如本刊记者曾亲眼见到的来自新疆克拉玛依的病人家属。
与此同时,塘沽药监局经过调查取证,发现刘弘章一案涉案金额巨大、涉及面广、销售手段欺骗性强、性质恶劣。而天津市药监局则专门以批复的形式明确指出:刘的行为属于制造、销售假药。
刘弘章这一制售假药的行为,除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相关规定之外,也涉嫌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第一百四十一条(“生产、销售假药”)、第一百四十九条(“生产、销售本节第一百四十一条至第一百四十八条所列产品,不构成各该条规定的犯罪,但是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依照本节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定罪处罚”)的规定,2007年7月2日,塘沽药监局将此案移交公安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2008年11月14日,刘弘章、赵秀敏被公安塘沽分局依法刑事拘留,十天后,经塘沽区人民检察院批准,刘弘章、赵秀敏被逮捕。
但这并不是结束,2009年5月20日,刘弘章一案在天津市塘沽区人民法院庭审完毕。庭审结果并未当庭宣判,因为“有点敏感”——塘沽法院宣传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编辑:
李志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