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清醒
一生在左右之中跋涉,李在晚年显示出特殊的清醒。温济泽回忆:“1980年初的一天,我到李老家看望他,他兴奋地对我说:'昨天,我同小平同志谈了四个钟头,整整一个下午,我谈了肃清封建思想残余的问题,小平都同意了,并且说,他将在中央会议上认真谈谈这个问题。’李老认为,这个问题对于进一步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对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都有重大关系。”(温济泽,1999:422)果然,1980年8月,邓小平不久发表《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的讲话。
胡乔木特意说明:“个人权力过分集中这个问题,与党内存在封建残余的影响有关。这个问题在党内长期没有解决过,陈独秀时期没有解决,毛泽东同志时期在也没有解决,以致造成严重的后果,现在需要解决了。这个问题是李维汉同志提出的。李维汉同志同小平同志谈话提出这个问题,他非常赞成,觉得是很重要的问题。”(胡乔木,1993:561)
权力确实过于集中,以至于李这样党内的元老也只能通过向最高领导提建议的方式提出。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不等于解决问题,邓小平提出的政治改革的目标迄今仍有待完成。其关键是如何由革命党向国家党转变的问题。一个志在夺权的革命党和一个承担组织社会生活、发展经济的责任的执政党,应当有完全不同的体制和工作方式。胡乔木说:“列宁是沙皇专制制度下要建立秘密党跟沙皇专制主义作斗争,可是在共产党夺取政权以后,列宁还没有能够把在恐怕统治下面党作秘密斗争的时候的活动原则改变成为公开地跟群众一起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则,这应该是有非常大的原则的不同。”(胡乔木,1993:147)但直到“文革”,共产党总是革命党。每次党代会的主报告都叫“政治报告”。“既然要搞一个革命,那就要把革命对象弄清楚,不能一个个搞清楚,至少也要搞清楚几个。可是'文化大革命’直到最后,一个都没有搞清楚,一个都没有找出来。……后来,在九大讲话时,毛主席说,这个革命与过去革命战争不同,过去南征北战,敌人很明显,所以仗好打,现在谁是敌人,谁不是敌人,是敌我矛盾,还是人民内部矛盾,弄不清楚。毛主席自己都没有弄清楚,就来发动一个革命,这一点就说明荒唐到什么程度。”(胡乔木:1993:141)
李的另一个特异之处是提出为王实味平反的问题:“李老病危时,1984年7、8月间,还嘱托我在他去世后,要继续完成他提出的为王实味平反的事。李老躺在病床上,鼻孔里插着氧气管,拉着我的手、吃力地对我说:'王实味……问题……要搞清楚……要对他负责……对他的家属……子女……负责。”(温济泽,1999:426王实味的最后结局不能由李负责,但当年批王他是积极的。对比一些人在形势变化之后仍不愿对自己的极左行径有所反省,李确实高尚一些。如果不是他坚持,王实味能否平反就很难说。
李维汉简历
1896年生于湖南长沙。
1918年与毛泽东等组织新民学会;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
1922年回国,不久由毛泽东介绍入党。
1923年后任湘区宣传委员、湘区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1925年在“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7年在“五大”上当选为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长;在同年6月的政治扩大会议与“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临时政治局常委;
1928─1929年,任江苏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代理书记、书记
1931年,退出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
1933年到江西苏区,任中央组织部干事、部长,组织局主任等职;
1934年参加长征,任军委二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总政地方工作部部长。
1935年到延安后,先后任陕甘省委书记、中央群众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央党校校长、陕北公学副校长、校长、干部教育部副部长、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
1949年3月,任国共谈判的中共代表团成员。
1949年后,任政协秘书长、政务院秘书长、国务院八办主任、第一、二届副委员长、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等职。
1964年12月,撤消各种职务。
1979年复出,任五届政协副主席。
1984年8月逝世。
参考文献
李维汉:1986 《回忆与研究》,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毛泽东:1996 《毛泽东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
陈 晋:1992 《毛泽东与文艺传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张国焘:1980 《我的回忆》第二卷,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
1981 《我的回忆》第三卷,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
赵树理:1980 《关于〈邪不压正〉》,载《赵树理全集》第4卷,北京:工人出版社。
李一氓:2001 《李一氓回忆录》,北京:人民出版社。
胡兰畦:1985 《胡兰畦回忆录 1901─1936》,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师 哲:2001 《我的一生》,北京:人民出版社。
唐纯良:2003 《李立三全传》,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李雪峰:1998 《太行十年一一李雪峰回忆录》(上),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尹 骐:1996 《潘汉年传》,北京:中国人公安大学出版社。
郑超麟:1989 《郑超麟回忆录》,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
包惠僧:1983 《包惠僧回忆录》,北京:人民出版社.
聂荣臻:1983 《聂荣臻回忆录》,北京:战士出版社。
耿 飙:1991 《耿飚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李 涛:2000 《在总书记岗位上的张闻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李 普:1992 《记刘帅》,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朱 正:1998 《1957年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杨奎松:2001 《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高 华:2000 《红太阳是怎样升起来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胡乔木:1994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北京:人民出版社。
胡乔木:1993 《胡乔木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薄一波:1997 《若干重大事件和决策的回顾》,北京:人民出版社。
杨尚昆:2001 《追忆领袖战友同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戴 睛:1989 《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胡嘉宾:1990 《关于所谓“反江西罗明路线”的一些情况》,载南昌:《江西党史资料》第14辑。
穆 欣:1994 《办<光明日报>十年自述》,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
李 新:1998 《回望流年一一李回忆录续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温济泽:1999 《温济泽自述》,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张宝明、刘云飞:2000 《陈独秀的最后十年》,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杨万青、刘青云:1995 《刘亚楼将军传》,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单世联
编辑:
石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