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共识
2009年09月23日 11:13新华社《参考资料》 】 【打印共有评论0

不容易的十年

90年代,这样的安全问题与纯发展问题相比处于次要地位,这反映出一种美好的希望:冷战的结束后,束缚和分隔国与国的难题已经有了答案。然而,答案并未出现。华盛顿共识中含有的关于民主和平理论的价值观就是一个争论激烈的问题——这种价值观认为,民主资本主义的普遍存在是平息冲突的办法。因此,国际安全思考的焦点转向了公开和市场化的概念,这让包括缅甸政府,北京的外交政策专家,乌萨马·本·拉丹和欧洲右翼反对派等多种多样的“成分”感到懊恼。

一块由美国占统治地位的,以蔑视国际协议为特征的千年乐土对北京从未产生多少吸引力。从第一次海湾战争开始,北京的军事机构和国际事务机构就对中国的安全问题相当紧张。显然,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军事机器远逊于美国。中国90年代初在CNN上看到的那种高科技加武器的战术让人既惊奇又担心。美国战争原则中包含的一些概念在中文中甚至没有对应的说法。第一次海湾战争和后来由美国领导的巴尔干战争所传达的信息是:对他国内部事务的军事干预是一个没有超级大国动态平衡的世界给人的回报。使这种权力投射比过去更容易的军事事务革命再次突出表明了技术与力量之间的关系。第二次海湾战争只是进一步巩固了这种观念。这让北京非常烦恼。它反映出中共领导人在国家防御方面最大的担心,并且触及到民族主义中最根深蒂固的那一部分: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的对外国军事优势的敏感。

中国战略家和中国官员常常会在谈话中告诉你,所有中国战略思考的核心,甚至中国发展目标的核心都植根于鸦片战争的耻辱:那时,面对英国的战舰,中国发现自己毫无抗争之力。从某种程度上说,鸦片战争是现代国家军事耻辱的代表性时刻。像金正日和穆阿迈尔·卡扎菲这样的领导人或许不会公开承认这一点,但是,鸦片战争的经历却是他们设法避免的。然而,北京确实承认了这个痛苦的事实。鸦片战争式的冲突(大规模的,力量悬殊的,服务于一国目标的冲突)是单极世界中发生的恐怖情况。

从长城建造的时代之前开始,中国就一直在苦苦思索边境控制的问题。就连最近关于中国因特网的争论也是从边境安全角度分析和讨论的。但是,目睹前苏联在80年代四分五裂以后,中国的安全战略家也清楚地意识到,与美国展开持久的,对称式的军事竞赛是不可能的,而且或许是自杀式的防御办法。但是,如果真正的国家实力不仅依赖财富,而且依赖自我防御的能力;那么,中国怎样竞争呢?中国正在设法回答这个困扰着世界许多国家的问题:这一事实也是中国楷模力量越来越大的另一个原因。

安全步骤的变化

在西方,对于中国军队现代化问题一直存在着三种学术流派。鉴于军队一直是安全保证的最引人关注的对象,有关军队的这些观点对于了解中国的战略理论来讲是一个有用的过滤器。第一种学派认为,对于中国领导人而言,中国军队现代化只不过是次等重要的事。这一学派认为,这个国家无法使其军队实现世界级标准的现代化,因此只是做做象征性努力而已。这一学派列举的证据之一是,中国目前的重中之重是发展经济。他们还认为,在不存在大规模迫在眉睫的外来威胁的情况下,中国领导人在经过了成本-利润分析之后认为,用于国内稳定的资金是他们为实现保住政权这一最终目标而进行的最佳投资。

这种观点很难在实际中得到认证。不仅是因为在改革年代的最后几年中中国的军费开支稳步增长,而且甚至连那些不那么熟悉中国近代史的人都认识到,军事软弱无能在中国领导人眼里是不可容忍的。这个国家的军队正处在迅速且大规模的现代化过程中。然而,许多人指出,这种规模的军事现代化与其自身真正的防御需求是不相称的。

人们经常援引的一句话是,按照中国的价值观,军队领导人是不受人尊敬的。这句话误解了军队的作用以及安全在中国人头脑中的重要性。并非巧合的是,这个国家权力最大的职务就是国家军委主席一职。在2002-03年期间,江泽民将国家主席和中国共产党总书记的权力移交给胡锦涛之后仍然保留着国家军委主席一职。

第二种学派认为,中国正在军事上进行有限的革命。在这种背景下,人们认为,中国人为帮助推动军事现代化正在选择一项非常具体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有人认为,中国政府正在利用因台湾问题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以此帮助中国人民解放军实现现代化。这一学派认为,尽管中国不能全面实现军队现代化,当它至少可以建立一支战术上堪称精良的军队,以应付一场有限的地区冲突。

鉴于台湾在中国政府和人民心目中的重要性,这种模式的军事发展旨在建立一支能够在72小时内通过常规武器取得对台湾控制权的武装部队,其行动速度要比美国为保卫台湾而调动部队的速度要快。中国一些计划制订者说,如果中国能够设法迅速发动袭击并在美国参战之前取得对台湾的控制,他们就能阻止美国参与一场没有动用非常规武器,即核武器的冲突。

中国人认为,动用核武器是绝对不可能的。这种观点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认为它具有某种核报复能力以及存在着经历第一次打击之后幸存下来的可能性。正如中国一名高级军官在1995年海峡危机期间不无激动地对美国大使查尔斯· 弗里曼所说:“你们现在不拥有50年代你们所拥有的那种战略优势。你们当时曾扬言要对我们进行核打击。你们当时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我们不能进行反击。但是,如果你们现在袭击我们,我们就可以进行反击了。因此,你们不会再进行这种威胁了。最终,你们更关注的是洛杉矶,而不是台北。”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雷默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