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大工程:越来越多

以平常人的心态而论,身边的变化,很多人是懒得回忆,或是绝难刻意的回忆的,因为那太过细小,变化也在潜移默化之间,于心灵刺激也只是一点一滴,并不足以有一个清晰的映像。
    但对于大的东西,无论是舆论还是实物,人们总是能够得到印象的加深,比如三峡大坝、鸟巢之类的工程,便是如此,若身处其间,更能体会变化的剧烈。正基于此,改革开放30年来的“大工程”才成为不得不说的故事。

 
改革开放30年:摒弃精神治水 真正科学治水  
 

大江大河,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是利害参半,当其肆虐之时则洪水滔滔,当其安稳之时则泽被万民。正因为如此,历代王朝莫不将治水作为大事,49年之后的新中国也是如此。


然而,49年之后的中国决策者,虽然深知治水之重,但在操作上却仍然很难摆脱传统治水方式的束缚,对科学的漠视和决策中的随意,也令水利、水害仅在一线之间,此类的教训可谓不胜枚举。


反观改革开放30年的水利工程,已经实现了由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的跨越,科学,成为治水的主题。【查看详细】

南水北调梦成真水  
 

南水北调,一个巨大的工程。自隋炀帝开挖大运河以来,中国实现了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的沟通,但那更多是交通的考虑,而非对水源的探寻。


进入新中国,工业的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以及错误、激进的政策,令北方的水源迅速减少,千百万人的饮水甚至受到威胁。在此条件下,一个远远超越隋炀帝大运河工程的计划应运而生,东中西三条线路的南水北调工程正式上马。


想来,这样一个规模宏大的计划除了雄迈隋唐的气魄之外,也能为南北的百姓民生带来真正的改变。【查看详细】

“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工程  
 

高峡出平湖,诗词中的浪漫终于成真,一道雄伟的大坝将长江拦腰截断,一期期工程堪称巨量资金的投入,也令这一水利工程拥有了无与伦比的象征意义。


三峡工程自提出至修建,历时数十年,又经过了无数次的论证、表决,最终仍旧创造了人民大表大会反对票的记录,可见其争议之大,需要解决问题之多。


然而,无论过程如何,这一注定将载于史册的“大工程”上马了、建成了。它的利害却只有留给我们的子孙去评说。【查看详细】


三峡工程
得票数:
三峡
南水北调
得票数:
南水北调
 
改革开放30年:铁路大动脉领跑新时代  
 

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五年完成建设;世界上运输量最大、效率最高的重载铁路——大秦铁路,屡破运量极限;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标准最高、运营速度最快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中国人自己设计建设……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铁路屡创世界奇迹,创造了一系列令国际同行赞叹的中国标准。


1978至2007年,中国铁路旅客发送量由8.15亿人增长到13.57亿人,增长了66.5%;货物发送量由11.01亿吨增长到31.42亿吨,增长1.6倍;中国铁路以占世界铁路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铁路25%的工作量,运输效率世界第一。【查看详细】

京九铁路:贯通南北的“新动脉”  
 

上世纪80年代,从北京到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南部的2400公里中,仅有京广、京沪两条铁路连接南北。买票难、运货难、沿线革命老区脱贫难,铁路运输瓶颈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为此,中国铁路史上工期最紧、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大干线——京九铁路,于1996年9月1日通车运营。这条铁路全长2397.5公里的干线一次性建成,建设规模之大居全国铁路之首;从全面施工到全线铺通,仅用3年,建设速度之快居全国铁路第一;工程土石方2.5亿立方米,打通隧道150座,工程量与施工难度铁路史上罕见。【查看详细】

青藏铁路:穿越“生命禁区”的工程  
 

青藏铁路东起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南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其中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960公里。青藏铁路通车,彻底结束了占全国1/8面积的西藏自治区不通车的历史。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在建设中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等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同时还贯通了西藏和内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青藏铁路开通两年多来,其辐射效应正在逐步显现。2007年西藏游客量已突破400万,比1980年增长了1150倍。【查看详细】


京九铁路
得票数:
京九铁路
青藏铁路
得票数:
青藏铁路
 
   
一 水利
1.1 摒弃精神治水 真正科学治水
1.2 南水北调梦成真
1.3 “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工程
二 铁路
2.1 铁路大动脉领跑新时代
2.2 京九铁路:贯通南北的“新动脉”
2.3 青藏铁路:穿越“生命禁区”的工程
三 公路
3.1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公路网渐具规模
3.2 科技促成桥梁发展 桥梁助推公路建设
3.3 高速公路从无到有 现代化就在身边
四 能源
4.1 30年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变革
4.2 西气东输:东西部人民共同的“福气”
4.3 西电东送:中国经济的输血管
五 生态
5.1 三北防护林建起绿色长城
5.2 30年中国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历程
5.3 退耕还林:宏伟的生态工程
六 形象
6.1 凝固中国形象:30年从青涩到成熟
6.2 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
6.3 中国国家大剧院
 
30年企业家史:
野蛮生长
30年市民史:
解脱束缚
30年农民史:
走出温饱
30年偶像史:
走下神坛
30年灾难录:
拒绝遗忘
30年大工程:
越来越多
30年交通变迁:
行者无疆
30年饮食史:
舌头革命
30年居住史:
改变的不仅是面积
30年服饰史:
穿出自己
30年IT业:
风云突起
30年汽车变迁:
一路狂飙
30年思想史:
自由之路
30年的性:
身体解放
30年阅读史:
走向正常
30年文化变迁:
一路狂欢
30年经济史:
激荡前行
30年政治变迁:
越来越好
30年制度变迁:
变革之母
30年军队史:
战略转变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公路网渐具规模  
 

作为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跨越的必备条件,中国的现代公路建设,在改革开放30年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以高速公路、国道为主干的公路体系,已经将各大中城市联系在一起,织成了一张四通八达的大网,进而以其下的农村公路为触角,将现代化的季风吹入古老中国的各个角落,而这一切,都是之前的历史时期所无法想像的。


即使是50年代新中国发起的兴建农村道路的运动,也远远不能与这三十年比拟,因为二者的天渊之别体现在时代上,体现在传统与现代化的思路差别之上。【查看详细】

科技促成桥梁发展 桥梁助推公路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呼唤便捷快速的交通运输大通道。到2007年年底,中国公路总里程达到358万公里,是改革开放之初的4倍多。在公路建设大潮中,中国公路桥梁建设30年来如火如荼,44万座各类桥梁拔地而起。


据交通运输部统计,中国已建的梁桥、拱桥、斜拉桥和悬索桥的最大跨径分别达到330米、550米、1088米和1490米,分别位居世界同类桥梁跨径的第一、第一、第一和第四位。【查看详细】


高速公路
得票数:
高速公路
收费站
得票数:
收费站
高速公路从无到有 现代化就在身边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高速公路还仅仅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标记。在当时出版的中国公路交通图中,高速公路一直是空白。


1988年10月31日,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此后,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增长幅度之大世界罕见:1995年,我国高速公路达到2141公里;1998年末达到8733公里,居世界第六位;1999年10月,突破了1万公里,跃居世界第四位;2000年末,达到1.6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三位;2001年末,达到1.9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位;2004年8月底突破了3万公里,比世界第三位的加拿大多出近一倍。近3年多来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继续突飞猛进地发展,2007年新修通高速公路8300公里,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查看详细】

 
改革开放30年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变革  
 

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研究能源发展战略问题。当时的情况是经济发展需要多少能源,就生产多少,这种完全依靠能源生产供应来发展经济的战略指导思想,可以叫做“开源战略”。


改革开放后,中国自主创新和实施新的能源发展战略,即“综合能源效率战略”,仅仅从1981年到1995年实现经济翻两番的15年间,累计节约能源71.8亿吨标煤,多创造国内生产总值5.4万亿元,还相应减少了能源环境污染。


实践证明,两种战略,两种结果。科学决策的价值,绝非说说而已。 【查看详细】

西气东输:东西部人民共同的“福气”  
 

西气东输管道自新疆轮南起,穿戈壁沙漠、过黄土高原、越黄河、渡长江,横亘10省(区、市),绵延逾3800公里,最终到达上海白鹤镇。


我国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丰富,但需求量小;东部地区资源需求量急剧扩大,但可用清洁能源少。西气东输工程有效缓解了清洁能源供需矛盾,提高了环境质量。每年,经该管道运输的气体达170亿方,可替代2200多万吨标准煤,少排放104万吨有害物质。


西气东输工程规模宏大。管道干线管径1016毫米,设计压力10兆帕,设计输气规模120亿方/年,加压后输气能力可达到180亿方/年,是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条世界级长距离、大口径、高压力输气管道,工程概算总投资463亿元,直接参加工程建设的员工近3万人。【查看详细】

西电东送:中国经济的输血管  
 

电力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地位的作用。西部地区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占到全国的90%以上,而开发率只有8%。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水电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水电建设经验。所有这些都为“西电东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分工异常明确,然而,尽管有西部大开发,经济的转移,难道真的比建设类似这样“能源输血”工程更困难吗?【查看详细】

     
 
 
三北防护林建起绿色长城  
 

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很广,包括西北、华北、东北13个省(区、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面积大,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规划期限长,从1978年~2050年共计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建设任务重,规划总造林3508万公顷,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并有效控制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30年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446.9万公顷,建设区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建设前的5.05%提高到10.51%。【查看详细】

中国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历程  
 

到2000年底,中国农村仍有3.79亿人存在饮水困难或饮水不安全,占当时全国农村总人口的近40%。据统计,2000-2008年的9年间,全国共投入618亿元,其中中央安排资金311亿元,地方配套和农民群众自筹307亿元,解决了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不安全问题,基本结束了中国农村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查看详细】


三北防护林
得票数:
三北防护林
退耕还林
得票数:
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宏伟的生态工程  
 

一项涉及数千万农户、投资数百亿元的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正在我国西部的大部分省区推行,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7000万亩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将全部退耕并种上林草。


这就是备受海内外关注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今年3月,国家正式下发了退耕工作实施方案,将长江上游和黄河上中游13个省区市的174个县确定为试点,今年将退耕515万亩。同时,相应安排宜林荒山荒地人工造林种草648万亩。


毫无疑问,这是利在后代的善政,但是如果我们想起当年的开荒运动和轰轰烈烈的大寨坡田,还是想问一句,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查看详细】

 
这些建筑凝固中国形象——30年从青涩到成熟  
 

追溯3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除了北京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工人体育场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十大建筑”,中国大地上鲜有可以用“伟大”来形容的建筑。


南京1912、上海新天地、北京什刹海等一批将文化和生活方式完美结合的地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21世纪以来,中国建筑正在经历新一轮的蜕变。人们的欣赏标准,也逐渐从那些“宏伟建筑”,转移到既能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又不乏现代气息和功能的建筑上。


如今,在中国大多数城市,已经很难找到30年前的街巷和房屋,“建筑和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背后,是30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国门不断开放和人文精神的不断积淀。”【查看详细】


98抗洪
得票数:
98抗洪
国家体育场——“鸟巢”  
 

国家体育场(“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由2001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李兴刚等合作完成的巨型体育场设计,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它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设计者们对这个国家体育场没有做任何多余的处理,只是坦率地把结构暴露在外,因而自然形成了建筑的外观。【查看详细】

中国国家大剧院  
 

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总投资额26.88亿人民币(大剧院最新公布的造价数字是31亿元人民币)。【查看详细】

     
 
时代在变迁,世界在改变,古老中国在当代的形象,也像上面这些建筑一样,掺杂着东方和西方不同风格的气息,而这种变化,几乎全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果。开放,为中国人带来了新的视角,新的思维,也因之带来了无数的,迥异于传统社会的大工程。
    与其说,这些大工程是因为它们的“大”,它们成本、成效而著称于世,莫若说,他们是以他们特立独行于传统社会的独特而为人们所关注。而随着中国的继续发展,相信这样的特立独行会越来越多,直到将中国引入真正的现代化时代!
编辑:刘嵩 张羿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