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宏伟的生态工程
2008年11月28日 16:46人民网 】 【打印

一项涉及数千万农户、投资数百亿元的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正在我国西部的大部分省区推行,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7000万亩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将全部退耕并种上林草。

这就是备受海内外关注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今年3月,国家正式下发了退耕工作实施方案,将长江上游和黄河上中游13个省区市的174个县确定为试点,今年将退耕515万亩。同时,相应安排宜林荒山荒地人工造林种草648万亩。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状况,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从根本上扭转长江、黄河流域水患灾害的治本之策。

宏伟的生态建设工程

在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地区2.8亿亩耕地中,坡耕地占70%,其中坡度在25度以上的占30%。行走在西部省区崇山峻岭间,满眼所见的是“大字报地”、“壁挂田”,不时可见当地群众在坡地上辛勤劳作。

而这大量的坡耕地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大江大河的上游泥沙的主要来源。据有关部门统计,5到10度的坡耕地每平方公里每年流失水土1358万吨,10到15度流失2670万吨,25度以上达到5542万吨。在注入长江、黄河的泥沙量中三分之二来自坡耕地。水土流失导致中下游江河和湖库泥沙不断淤积抬高,加重了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患。

面向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西部大开发这一跨世纪战略,并将生态建设列为西部大开发的切入点。去年国家公布《全国生态建设规划》提出:从现在起到2010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万平方公里,改造坡耕地670万公顷,退耕还林500万公顷,建设高标准林网化农田1300万公顷。能够退耕也是因为,我国国力增强尤其是粮食经过多年的努力实现自给有余,已为退耕还林还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国家同时明确了退耕还林还草的补助政策。中央财政对退耕还林还草的农民,落实补偿政策和扶持政策,并给予农民粮食补助。每退耕一亩补助种苗费50元,补助生活费20元,长江流域补助粮食150公斤,黄河流域补助粮食100公斤。粮食费用由地方财政承担,不转嫁到农民身上。需要补多少年就补多少年。按粮食每公斤1.4元计算,平均每退耕1亩国家需补助280元或210元左右。

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战略

云南省彝良县是今年已确定的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示范县。这个县林业规划部门制定的退耕还林计划确定,在全县36万亩规划退耕还林还草的陡坡耕地中,选择适宜竹子生长的20万亩实行退耕还竹,用5年时间建成竹笋、竹材两用竹林基地,促进全县竹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届时,除了全县生态效益大为改善外,预计年可实现产值上亿元。

几年前,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由于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县域内大量河流断流,导致这个装机容量达15万千瓦的电气化试点县发电能力迅速减少,设备闲置。利用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的机遇,这个昔日的“吃木头财政县”确定了新的发展战略:以林养水,以水办电,以电兴工。

即将大规模展开的退耕还林( 草) 工程成为了西部各地调整产业结构的机遇。专家指出,退耕还林还草可以为西部大开发创造良好的生产建设条件和投资环境,加速推进西部大开发,可以推动西部地区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长期以来,西部许多地区的老百姓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中。为了增加耕地,老百姓不停地向坡耕地进军,20度、30度,直至60度以上的坡地都成了耕地。随着大量林子的消失,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土地肥力越来越差,粮食产量越来越低,发展环境越来越恶劣。

先行一步的退耕还林还草县区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样板。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一度生态极度恶化,在过去的五年里下决心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全盟每建成人均一亩水浇地或2亩旱作稳产田,就人均退出2亩低产田还林还草还牧,恢复生态,发展畜牧产业。目前,这个盟不仅森林覆盖率和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家畜总存栏量也发展到1000万头(只),比退耕前提高了一倍。

各地将退耕还林还草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起了干部群众退耕还林还草的热情。四川省今年计划退耕的300万亩耕地已全部停耕,涉及的50个试点示范县已全部完成了规划。云南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共1200万亩,今年安排试点20万亩,许多未被列上试点的县纷纷请缨先行试点。

追求生态经济的最佳组合效益

要确保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顺利实施并巩固其成果,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组合是关键。八十年代,西部一些地方也曾大规模搞过“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但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治理效果。据了解,其中有资金短缺的原因,也有政策方面的因素,但关键的是忽视了农民吃饭穿衣的眼前利益,致使生态建设陷入了种了毁、毁了种的恶性循环。

一些权威部门专家强调,正在展开的退耕还林还草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要循序渐进,不能一哄而起。这项生态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特别是涉及到千家万户农民的利益,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方法。今年中央已经明确退耕还林是先行试点,各地不要不讲条件地盲目扩大退耕面积。

精心搞好规划,妥善处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退耕还林还草是结构调整的机遇,但不仅仅就是调整结构,恢复生态植被应是第一目标。目前一些地方存在的问题是经济林比重过大,不少地方退耕还林的规划中经济林高达百分之八十,这可能不仅达不到生态建设的目的,还可能形成新的林果产品结构重复。退耕还林不应全还“果”,一定要尊重科学规律,符合当地生态条件。在有些地方,果树的生态效益明显不如生态公益林,就不能一味种水果,有关部门应加强这方面的具体指导和监督,确保退耕还林还草不走上偏路。

尽快完善退耕还林还草的配套设施和基础工程。退耕还林还草,种苗先行,各地严重滞后的苗圃建设已导致了部分地区苗木价格上涨,假苗时有出现,影响了退耕还林的进展和效果。退耕还林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国家林业局已推出百余种造林方式,值得各地在退耕还林中因地制宜加以应用。

注意建立退耕还林还草的创新运行机制。退耕还林还草总的要求是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总的原则是按照“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实行个体承包,责权利挂钩,30年不变。在这个大前提下,各地应努力探索创新各种行之有效的新模式、新办法。同时,要切实解决好农民的补助问题,对已经退耕还林还草的群众,补助政策一定要兑现,要取信于民,不能挫伤群众的积极性。(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李自良 侯志明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