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变革
2008年11月28日 15:59中国经济网 】 【打印

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并行的,还有另一条变革脉络,即经济发展方式或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而这一变革中的重要一环,就是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变革。中国“综合能源效率战略”和中国“能源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就是这一变革的核心内容。

中国“综合能源效率战略”

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在20年内经济翻两番的伟大战略目标,但当时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能源、交通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成为国民经济加速发展的瓶颈,可以说如果能源瓶颈问题解决不好,必然要影响到经济翻两番目标的实现,这在全党全国形成了共识。为此,党中央根据科学的能源发展战略思想,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包括“制定国家《能源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建设山西能源基地”,“提出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以节约为主的方针”,“各部门、行业和企业建立能源管理机构”,“全国开展节能月活动”,“制定节能法”等等。到199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了两番,能源消耗只翻一番,党中央提出的“一番保两番”目标奇迹般地提前5年实现了。可以说,改革开放后“经济翻两番时期(1981-1995)”是中国历史上能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最好时期,认真总结这个时期的宝贵经验,不论对中国自己,还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笔者研究认为,20世纪80年代面临“经济翻两番,能源怎么办?”的问题时,首先依靠能源科学技术从能源发展战略上进行创新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研究能源发展战略问题。当时的情况是经济发展需要多少能源,就生产多少,这种完全依靠能源生产供应来发展经济的战略指导思想,可以叫做“开源战略”。世界许多国家在1973年石油危机前,也都实行“开源战略”,当时发达国家需要多少石油就可以供应多少石油,而且价格低廉(2-3美元一桶)。“开源战略”造成的后果是出现世界石油危机。从中国情况看,能源浪费越来越严重,由能源引起的运输紧张、环境污染、森林植被破坏、石油资源过量开采、能源投资负担过重等等一系列病态现象都由此而生。这种战略最终造成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越来越高,综合能源效率越来越低。

改革开放后,中国自主创新和实施新的能源发展战略,即“综合能源效率战略”,仅仅从1981年到1995年实现经济翻两番的15年间,累计节约能源71.8亿吨标煤,多创造国内生产总值5.4万亿元,还相应减少了能源环境污染。

实践证明,两种战略,两种结果。笔者研究认为,与改革开放前的“开源战略”相比,新战略“综合能源效率战略”具有五个突出的优点:一是可以长期缓解能源瓶颈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二是可以为实现经济翻两番提供保证;三是可以减少对外国石油的依赖,保障石油安全和能源安全,避免石油能源危机在中国发生;四是可以促进能源、资源、环境、经济和人口互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五是可以不断提高综合能源效率,缩小与国外的差距,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力、物力、财力(资产力)、自然力、运力和时力六大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不高的状况。由此可见,新战略“综合能源效率战略”完全符合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综合能源效率战略”的核心内容有四个方面。

一是大力强调“广义节能”的能源节约方针。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实行“开源战略”时期,开源是主要的,节能不是主要的,而且是传统的狭义节能,不是广义节能。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实行“综合能源效率战略”时期,开源是主要的,节能也是主要的,开源与节能并重,而且节能优先;节能不是传统狭义节能,而是现代广义节能。

传统的狭义节能,其节能对象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等能源本身,狭义节能的目标是提高狭义能源效率。据笔者1974年首次测算,中国狭义能源效率只有28%,72%的能源以各种余热形式损失掉了。而发达国家的狭义能源效率为40%-50%,比中国高出12%-22%。因此,原国家计委当时确定狭义节能重点是,一方面改造锅炉、窑炉和民用炉灶,提高热效率;另一方面大力回收利用余热资源。经过四五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仅京、津、沪、辽四地区利用余热,节约能源就达到239万吨标煤/年。据1978年的测算,中国狭义能源效率大约提高到31%。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徐寿波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