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民的理财之路:从韶山农民到国家银行行长
2007年08月08日 08:43人民网-党史博览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经济] [毛泽民] [红军]

毛泽民奔波于全国各大城市,俨然一位出版界的大老板

1925年秋天,毛泽民随毛泽东去了广州,进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然而,开课仅37天,毛泽民就接到党中央的电报,奉命去上海,担任中央出版发行部经理。为了适应地下工作的需要,他化名杨杰,公开身份是某印刷厂的老板。他脱掉了土布短装和布鞋,身穿长衫马褂,时而又西装革履,出入报馆、书店和发行所,潇洒大度,侃侃而谈,俨然一位出版界的大老板。

在毛泽民到上海之前,党的发行工作一直是由瞿秋白领导下的上海书店负责。最初,上海书店发行《向导》周刊,印数虽有3000份,发行量却只有1000多份。上海书店还接收了新青年杂志社的所有存书和各省代售处的欠款,背负了一批坏账。

毛泽民接手发行部工作时,主要负责发行《向导》周刊,零散的书刊均由上海书店发行。《向导》周刊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中央机关刊物。毛泽民接手发行工作时,接收的资本仅有72元3角8厘。发行部的一切经费全靠自身收入开支。那时,《向导》周刊每月都要在《申报》、《新闻报》、《民国日报》三个报刊上刊登广告,广告费需要支付72元。中央除拨给60元广告费外,其余一概不管。

出版发行工作对于毛泽民来说,是一个从未接触过的陌生领域。凭着一往无前的开创精神,毛泽民不断摸索印刷发行的经验,掌握其中的规律,还结识了许多业内朋友,很快就担负起党的“出版印刷发行之总责”。

当时,上海书店是中央出版发行部公开的发行机构,但店址较偏僻。为方便广大读者购书,扩大革命书刊的销售量,毛泽民先后在沪西、沪东、闸北建起了多个分销处,又在培德里建立起一套秘密印刷发行机构,专门负责党中央文件和内部刊物的印刷及发行。

安排好上海的工作后,毛泽民又奔波于全国各大城市,建立和扩大革命书刊的分销渠道。随着大革命的蓬勃开展,分销处由最初的上海、北京、广州、长沙4地,发展到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在香港、巴黎和柏林也设有代售处。以至,书刊尚未印刷,就收到上千元的预约款。毛泽民将这些预约款作为资本,使发行工作得以迅速发展。到1926年底,即毛泽民到任一年时间,出版发行部进行内部结算时,已经盈利1.5万余元。1927年初,中央会计处派人到发行部进行核查,结论是财、物两清。

1926年7月,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不久,毛泽民奉命赴大革命的中心武汉创办汉口长江书店。同时,他频繁穿梭于上海和武汉之间,解决书源,调运书刊。革命的出版物如同北伐狂飙中的号角。1927年初,当革命形势向宁、沪、杭地区迅猛发展时,各种书报的销量迅速增加,仅《向导》周刊一期的发行量就有8万份,《共产主义ABC》一书半年之内即在全国销售了3万余本。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民随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1927年11月初,党中央紧急调他回上海,恢复党的出版发行工作。然而,摆在毛泽民面前的却是令人十分骇异的窘境。他离开发行部时移交的书款、存书和账目遗失殆尽。他又是两手空空,一切从头做起。

毛泽民从发行党内刊物《中央通讯》和党中央理论刊物《布尔塞维克》着手,逐步理清头绪,迅速打开局面。面对国民党反动当局的严密搜捕和层层检查,他用了很多心思,指示印刷厂给革命刊物装订上假封面,什么《中国文化史》、《中国古史考》、《平民》等等,有时还用国民党机关刊物《中央半月刊》做封面来迷惑敌人。从而保证党中央的机关刊物和革命书籍源源不断地转送到读者手中。

当年,位于派克路的协盛印刷所是党中央最大的秘密印刷机关。毛泽民兼任协盛印刷所的负责人。

1929年夏天的一个上午,20多个巡捕房的密探――“包打听”突然闯进协盛印刷所。当他们发现车间里正在印刷共产党的宣传品时,便立刻封锁了弄堂口,对印刷所进行大搜查。

“包打听”拿着几张刚刚印出的传单,恶狠狠地质问毛泽民。

毛泽民镇静地回答说:“我是商人,不懂什么共产党!人家给的价钱大,又是现金,我为什么不干?我得养活厂里的几十个工人呢!”

领头的“包打听”不容分说,将全体工人集中关押在一个车间里,又令人给毛泽民戴上手铐,秘密押到一家旅馆里。

当中央负责人周恩来得知毛泽民被捕的消息后,紧急部署营救工作。他批准可用3000元至5000元,保全数十位工人和价值1万余元资本的印刷所。但经过毛泽民在旅馆里与“包打听”软硬兼施的“谈判”,只付了800元,就化解了这场危机。

考虑到中央出版发行机关的安全,党中央决定调毛泽民去天津中共河北省委工作。没过多久,协盛印刷所的全部机器设备连同那位杨老板,神不知鬼不觉地从上海滩消失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