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另一个“两弹一星”:拯救5亿人的“中国神药”
2007年03月16日 11:46人民网-环球人物投票数: 顶一下  【

人潮渐去后的坚守

自从将青蒿素分子结构进行改造并合成蒿甲醚后,李英深深地迷恋上了青蒿素。因此,在“五二三”项目中断后,青蒿素研究已人潮渐去,但李英至今仍在继续致力于青蒿素衍生物的研究与开发,续写她与青蒿素的故事。

近些年,李英经过大量实验研究,发现青蒿素类化合物还有其他医疗用途。因此,她非常关心自己的发现,能否被人关注跟踪,能否在临床上得到验证。

李英合成的蒿甲醚,在1987年被批准为抗疟药后,1996年又被批准为血吸虫预防药。尽管如此,李英带领她的研究组,仍然继续合成新的青蒿素类化合物。她和同事发现,这类化合物除了能治疗寄生虫病外,还有免疫抑制的作用,有望用于红斑狼疮、类风湿等的治疗。最近,在研究青蒿素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方面,李英又有了新的进展。

“青蒿在我国许多地方都能生长,可以说每一年都可以大量地采集提取。这些都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起来。青蒿素这个分子本身也很特别,我觉得它就像一个取之不尽的矿,别人开采到一定程度就走了,而我就一直在这个矿里继续挖掘,期望它能有深一层的利用价值。”

在李英的办公室里,到处都是可供查阅的资料和书籍。李英对记者解释说,她最近正在编写一本科技专著,书名是《青蒿素研究》,目的是比较完整地再现抗疟新药研究的各个环节,介绍近年来青蒿素各方面的研究进展。李英几乎倾尽一生心力研究青蒿素,现在她要把青蒿素的成长史告诉人们。

问:青蒿素的发明取得了巨大成功,您说那是集体的成果。那么,您怎么看待集体科研成果中个人的价值?

答:当年为了研究“五二三”,我们大家的精神状态都特别好,感觉这是党、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后来成果出来以后,知道能挽救这么多人的生命,又多了一分自豪感。

在青蒿素类抗疟药的发明过程中,个人作用虽然不可缺少,但没有必要去特别强调。我读书时家庭经济比较困难,上大学不但是公费,每个月国家还发给我12.5元的伙食费,国家培养了我,我回报国家是份内之事。

问:个人荣誉,您难道真的一点都不在意?

答:开始研究“五二三”项目的时候,大家都是一头扎进研究里,无暇去想什么个人荣誉。集体合作少了哪一环都不行,成果自然不能归结在一个人的身上。非要把集体的贡献、作用变成自己一个人的,那是有违历史事实的。

问:最近,复方蒿甲醚与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同列为中国当代“新四大发明”,对此您怎么看?

答:对“新四大发明”,我还是刚听说。社会对这些科学成果的关注,一定程度上能唤起国人对原创发明的热情。复方蒿甲醚能被评上,说明社会在进步发展,有人看到了我们为研制青蒿素类抗疟药做出的努力。现在,社会上还有很多人认为,给科研项目投钱,就像硬币扔到水里,连个响声都没有。这是一种浮躁,太现实了。很多科研项目没有成功,科研人员也就默默无闻。即便有的人成功了,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但他们先前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人们知道的并不多;有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做了一辈子研究试验,最后还是没有做出什么惊动天下的发明创造。而这种付出和结局,社会几乎是永远看不见的。

问: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研究员理查德·海恩斯教授说,发明青蒿素类抗疟药的人,应该被授予诺贝尔奖。但因为受益人难以确定,所以很难选择出谁具有被提名的资格。您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答:青蒿素类抗疟药是一个很多人经过多年艰苦奋斗取得的世界级医药成果。2004年初,泰国国王颁发2003年度“玛希顿亲王奖”时,我也去了。与以往只奖励个人的惯例不同,这次的颁奖对象就是中国青蒿素类抗疟药研究集体。作为一个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人,我认为个人能否获奖、获得哪种奖项,并不重要。最为关键的是,只要青蒿素类抗疟药能为国家带来荣誉,带来财富,能够为世界民众尤其是穷人抵御疟疾,维护健康,这就已经足够了。(李鹭芸)

   编辑: hunan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