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忠义照汗青 佘家守墓三百年
2014年06月10日 08:10
来源:南方日报
老北京的地图上可以找到一处叫做“佘家湾”的地方,此处为当年佘家祖业,也是佘义士埋葬袁将军头颅的地方。乾隆帝下令修祠后,在佘家先祖埋葬袁将军头颅的地方竖起了高高的墓碑,佘家馆建成了袁将军祠堂。祠堂正房五间,前廊两端及室内墙上嵌有李济深撰《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等石刻,檐下有叶恭绰敬题“明代粤先烈袁督师墓堂”匾额。祠堂后即为袁崇焕墓。原有坟丘,高约2米,墓前立有清道光年间湖南巡抚吴荣光题写的“明袁大将军之墓”石碑及石拱桌。
袁崇焕大将军墓位于北京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52号。
2006年,袁崇焕墓和祠被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佘幼芝夫妇。
建都800余年来,北京这座城市已见证了不可计数的死亡,富商巨贾的丧葬一掷千金,风光无二;王侯将相的丧葬举国哀悼,充满威严;贤人志士的丧葬高洁淡泊,不同俗流。但在诸多死亡之中,长眠于京城的袁崇焕却以死亡留下了一个独特的传奇故事。
袁崇焕墓作为北京城内唯一一座没有被外迁的墓地,曾经毛泽东亲自批示而修缮保存至今,且已经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与袁崇焕的精神和事迹一样被人赞叹的则是佘家人世代守墓的感人历程,迄今已经传至第17代。佘幼芝夫妇虽然已经70多岁,她说:“我们守的是一份忠义。”
一介书生守边关无奈身死不复还
袁崇焕于明朝万历四十七年考中进士,于福建邵武为官。时值明朝末年,经历了万历中兴的王朝气数已尽,对外战乱频仍,后金(清入关前称后金)屡屡来犯,国内奸党持政,百姓苦不堪言。袁崇焕深感国运多舛,身为文官出身却常怀报国之志。
天启二年,袁崇焕前往京城觐见皇上,被破格提拔在兵部任职。当年,镇守辽东的明军被清军击溃,袁崇焕随即孤身前往关外察看地形。回朝之后,袁崇焕请命镇守山海关,皇帝再次破格提拔袁崇焕为佥事,督关外军,拨给帑金20万,并让其招兵买马。
投笔从戎后,袁崇焕在关外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收关外流民,整老弱之师,同时整备边防,安抚百姓。一时间内,边关固若金汤。当时,袁崇焕先后取得了宁远之战、宁锦之战两次大捷。
宁远城下,明军以少胜多,从未打过败仗的努尔哈赤唯一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宁锦之战明军血战到底,“文弱书生”袁崇焕悍将之风突显,被清军忌惮地称为袁蛮子。史书《国榷》记载,当时明朝社会:“初,虏势张甚。人心惶骇欲遁。自崇焕坚拒,气始振。”
然而,宁锦之战后,袁崇焕受到魏忠贤党羽的排挤而辞官回乡,明廷以王之臣接替袁崇焕为督师兼任辽东巡抚,驻扎宁远。直到崇祯年间,明思宗朱由检即位,袁崇焕才得以被重新启用。袁崇焕返回京城上疏陈述兵事,称可五年复辽,皇帝对此大加赞赏,并命户部、工部、吏部、兵部事事配合袁崇焕,可这却埋下了袁崇焕之死的伏笔。
崇祯二年十一月,清皇太极发兵数十万大举进攻中原,边关关卡被破,清军得以直逼京城,身在辽东的袁崇焕忙率兵护卫京师。皇帝赏赐袁崇焕以御用酒菜及貂裘慰劳,却不准军队入城休整,袁崇焕只得驻军京外,与清军鏖战。清军力战不下,只得撤退,明将率兵追击,杀伤清兵千余人。同时,袁崇焕又派遣部下率领五百人用火炮轰打清营,清军撤军,京都之围遂解。这便是著名的北京广渠门大捷。
然而,清军退军后,袁崇焕却被治罪。皇太极用兵期间设计离间,说袁崇焕与清军有秘密约定,魏忠贤遗党趁机挑唆,致使崇祯帝及明臣相信是袁崇焕放清兵入关,加之袁崇焕复辽的许诺遥遥无期。12月,崇祯皇帝将袁崇焕下狱。公元1630年,明崇祯三年,袁崇焕被磔刑(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
他年捐躯赴国难今时何处得先生
袁崇焕被足足诬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市米盗资”等十项罪状,“磔刑”死于京城西市(今天北京西城区西四)。
当时,百姓不明就里,指忠为奸,据史料记载,袁崇焕行刑当日,围观的人“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行刑完毕后,刽子手将袁将军的头颅悬于木杆之上,准备传视九边。而当夜,袁将军一位佘姓部下不愿一代英雄就此蒙冤,于是冒着满门抄斩的危险盗走袁崇焕头颅,葬于北京广渠门内现东花市斜街52号。
公元1644年,清军大举入关,山海关内再无人能抵,大明国破族亡,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没有人再记得袁崇焕。直到乾隆年间,皇帝有感于袁崇焕其报国之忠、功业之伟、身世之悲,才公开真相,并几经周折找到将军头颅下落,为其平反、修墓、建祠,一代英豪终于沉冤得雪,而这距离袁崇焕的屈死已经过去了152年。
老北京的地图上可以找到一处叫做“佘家湾”的地方,此处为当年佘家祖业,也是佘义士埋葬袁将军头颅的地方。乾隆帝下令修祠后,在佘家先祖埋葬袁将军头颅的地方竖起了高高的墓碑,佘家馆建成了袁将军祠堂。祠堂正房五间,前廊两端及室内墙上嵌有李济深撰《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等石刻,檐下有叶恭绰敬题“明代粤先烈袁督师墓堂”匾额。祠堂后即为袁崇焕墓。原有坟丘,高约2米,墓前立有清道光年间湖南巡抚吴荣光题写的“明袁大将军之墓”石碑及石拱桌。
1917年,广东人张伯祯先生又于龙潭湖创建了袁督师庙。庙内明间正壁上镶嵌袁督师石刻像,两壁有《明袁督师庙记》、《袁督师庙碑记》、《佘义士墓志铬》等石刻。康有为亲自撰写大门对联:“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梁启超为之撰文《袁督师传》,道“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1952年2月,北京市计划外迁城内所有墓地,袁督师庙和墓均在迁移之列。为此,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四位文化名士联名上书毛泽东,信中写道:“兹当提倡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之际,拟乞饬所司于该两处袁崇焕祠、墓特予保全”。
来信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在回信中称袁崇焕为“明末爱国领袖”,并特批示“如无大碍,应予保存”。就这样,袁墓古迹不仅没有搬迁,还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全面修葺。1984年,有关部门又重修了龙潭湖畔的袁督师庙,并将袁祠墓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诺守陵三百载谁知佘氏心中情
在京城,提起袁崇焕就不能不提佘家。佘家先祖冒着满门抄斩的危险埋葬袁将军的头颅后,从此隐姓埋名,并命佘家子孙世代在此守墓。
佘家先祖当年立下祖训:佘氏子孙一不许南下回乡,二不许做官,为袁崇焕守墓。于是,300多年来,佘家就没有一个人再回到他们的祖籍——广东顺德。佘幼芝是佘家第十七代守墓人,她记得,在早期牛皮纸制的户口本内,她家人的职业一栏写着“看坟”。
但佘幼芝认为这个说法并不准确,“看坟是雇佣关系,我家是守墓人,守墓无条件,这是义务。”然而,这份“义务”本不应该是佘幼芝的责任。只不过1970年,本应顺理成章成为第十七代守墓人的佘幼芝堂兄不辞而别,才将守墓的担子撂在了年轻的佘幼芝肩上。
“一打开门,他们房间里什么东西都没有了,我眼泪哗的就流出来了”,佘幼芝回忆道。佘母本有十个孩子,其中六个是男孩,然而她的九个兄弟姐妹却先后早故,只剩佘幼芝一人。因此,堂兄一家的离开不仅让她没了娘家的亲人,也使守墓事业没有了男子继承人。心急如焚的佘幼芝经四处打听后,获知堂兄可能搬到了北京南苑红房子一带居住。于是每到休息日,佘幼芝和丈夫焦立江就会带着年幼的儿子焦平来到红房子附近,希望能偶遇堂兄,找回守墓人。3年的寻找一无所获,于是,佘幼芝成为了唯一一个能把佘家事业继承下去的人。
虽继承守墓是个意外,但佘幼芝对这份职责并不陌生,她自小就听着佘家的守墓故事长大。自从清代乾隆皇帝为袁崇焕平反并为其修墓、建祠后,袁祠一直得到历代志士的敬重。建国后,周恩来、叶剑英等老前辈都曾去祭扫袁墓。佘幼芝伯父在接待各方来客时,常会谈及佘家守墓的历史,而年幼的佘幼芝就常躲在一旁听大人讲述。
从小耳濡目染,她其实早就把守墓当作自己的使命。“袁墓不能没人守”,佘幼芝说“这是我们家的特殊遗产,别人家先祖留下金银财宝,我们家先祖留下的则是守墓。”于是,佘幼芝成为了佘家第一位女性守墓人。
佘家每一代守墓人都有一段故事,而故事的内容却不尽相同。对于佘幼芝来说,她的守墓生涯充满了艰辛和曲折。1970年,守墓的担子撂在了年轻的佘幼芝肩上,而这位弱女子一守就是40多年。“文革”期间,一伙红卫兵闯进袁祠,将袁崇焕和佘家先祖的墓碑推倒,坟墓掘开,昔日风光变为一片衰败之景;后来,祠堂被改为民居,19家住户陆续迁入,祠堂变为大杂院;1955年,五十九中学建立,征用了佘家的住宅,佘幼芝一家也被挤到西边一个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这座小屋原来是她家的羊圈,而这一住就是50年。
即便如此,佘幼芝却从没改变过守墓的初衷。佘幼芝说,“袁将军是忠,佘家守墓是义,我守墓是守一份忠义。”
2003年,袁崇焕故乡东莞修建袁崇焕纪念馆,邀佘幼芝夫妇南下。佘幼芝的儿子焦平主动提出替父母去守墓。然而,焦平却因车祸猝然离世,年仅28岁。焦平的骨灰被老两口埋在了东莞袁将军衣冠冢旁,成为继佘家先祖之后,第二个葬于袁将军墓旁的佘家人,以这种方式延续着佘家守护的使命。
当时,佘幼芝夫妇将肇事司机所赔偿的2.8万元悉数捐给袁崇焕纪念园。焦立江说:“佘家守墓没有终止在十七代,我儿子永远守下去了。”
在佘幼芝和丈夫焦立江半生的奔走努力下,1984年袁崇焕祠墓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袁崇焕祠墓得以大规模翻修。然而,据北京市文物保护的相关法规,文物保护单位内“不得有居民居住,不得有烟火”的规定,佘幼芝一家于2002年搬出袁祠。
而今自有后来人丹心永续照汗青
每年清明节,从来都是佘家的“大日子”,这一天,佘幼芝会准备好供品,回袁墓祭扫。而随着袁墓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社会的关注,参与祭祀的人也逐渐增加。
北京东莞建设研究会副会长张世光说,近几年来,每到清明前夕,石碣镇都会组织多名党员、学生及群众代表来到袁崇焕墓祠,缅怀英雄,祭奠先烈,接受传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而每年清明,东莞在京同乡会也都会组织起来,邀请在京莞籍人士参与祭祀活动。
“香荐英灵瞻在前,沧桑换劫力回天。夕阳故国怜芳草,痛史钩沉四百年。”今年3月26日在袁墓祠举行的祭祀活动中,在京的东莞人代表诵读了这首后人献给袁崇焕的诗作。对他们而言,袁崇焕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民族英雄,也是超越了时代的精神力量。
石碣镇委委员何志伟说,袁崇焕精神是石碣人民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石碣人,“我们在向英雄表达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的同时,更要了解先贤,景仰英豪,激励来者。”
今年两会期间,东莞市市长袁宝成还特地到佘幼芝家中看望老人,对老人多年来的付出和坚守表示尊敬。此外,袁宝成还多次指示东莞市有关部门及石碣镇,要求将“袁崇焕”这个文化品牌打造好。
事实上,对袁崇焕其人其事的关注早已不限于京粤两地:香港教育部门将袁崇焕和佘家守墓的故事编入初中二年级的历史教科书,并将故事编排成话剧组织青年学生观看;来自香港袁汝南堂宗亲总会的袁氏后人曾特地赶到位于东莞石碣镇的袁崇焕纪念园参加祭典;台湾袁氏宗亲会将佘幼芝、焦立江两位老人请去台湾,并授予其荣誉奖牌;香港著名报纸《大公报》等都刊载了袁将军的事迹和佘家人守墓的故事……
而今,广渠门内的袁祠墓、龙潭湖畔的袁督师庙就如同京城许多的名胜古迹,文物景点一样每日迎接着络绎不绝的游客,来到这里的游客多了一份庄严,读到一份感动,感受到一份肃穆。300多年前,袁崇焕以忠魂热血谱写了一页满怀民族气节的历史,今天的人们,也以不同的方式纪念着这位忠义英雄,传承着中华儿女亘古不变的民族精神。
张世光说,袁崇焕是值得让人怀念与敬佩的。在爱国与忠义这两个定义里面,袁崇焕都做得很好。他原本是一介书生,却能只身奔赴宁远守卫边疆,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随后,千里勤王,广渠门大捷守卫北京,最后却被凌迟处死,且大义凛然,俨然就是大英雄。再者,他在地方为官时,清正廉洁,恪守为官之道。因此,对于他这种精神,我们要努力继承,尤其在今天,这种爱国、忠义、仁义以及勇气与智慧,都是我们所需要的。
著名史学家阎崇年认为,袁崇焕是中国历史上大仁、大智、大勇、大廉者。袁崇焕的仁与智,令人赞颂;勇与廉,令人敬佩。袁崇焕的抱负是国家是社稷是人民。
29岁小伙恋上62岁老太 称做梦都梦到她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视频
-
李咏珍贵私人照曝光:24岁结婚照甜蜜青涩
播放数: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三版“小龙女”李若彤刘亦菲陈妍希悼念
播放数:3277
-
章泽天棒球写真旧照曝光 穿清华校服肤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数:143449
-
老年痴呆男子走失10天 在离家1公里工地与工人同住
播放数:16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