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评第401期
昨天普利策新闻奖颁奖了,网络新闻首次获奖的新闻点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对网络寄予厚望的社会。
其实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名单已经出来了,似乎没有必要问这个问题了。但是对于网络媒体首次获奖这个新闻点,还是想问一下:到底是谁获了奖?是网络媒体还是网络媒体上刊载的内容?
在我们这个对于网络寄予厚望的社会,网络媒体的获奖似乎是一个很值得庆贺和大书特书的事情。昨天在微博上看到了许多因此祝贺的消息,甚至有网站还自己弄出了一份中国最有希望获得普利策奖的网络媒体名单。到这个时候,我们的一个数据就又会被拿来重复一次:X亿的网民(抱歉,具体数字没记住)。
但看看那两家获奖的网站,它们并非是那些众人皆知的的CNN、time等知名网站——至少对英语奇差的我来说,我在此之前并没有听过那两个网站。如果要只是出于媒介性质的考虑,似乎这两家网站并非是最好的选择。所以我宁愿相信,他们的获奖,是因为他们的内容,而不是他们的“网络”性质。我相信,如果他们的报道没有发在网站上,而是发在了报纸上面,他们仍然会获得普利策奖的青睐。
说到底还是一句话:内容为王。至于内容刊登在哪种介质上面,倒并不重要。正如展江教授所说的:“网络和纸张对于媒体而言只是一个介质,普利策奖只是证明了,同样的传统和专业精神得以在不同的介质上延续。”
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还是相当保守。我一直认为,做为媒体,无论如何与新技术接轨,最基本的内容都不应该被忽视。反而应该不断被强调、被加强。在内容上投入的精力理应当比在产品上、在技术上投入的经历要更大。
昨天我们做了一期自由谈:为什么普利策奖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要知道,这个奖并非是一个国际性的奖项,它只针对美国的媒体。但是其关注度显然已经超过了美国本身。展江说“在文化艺术领域,欧洲人大都看不上位于北美的那个世界第一富国。唯独新闻事业例外。”而对于中国的媒体人,对普利策的关注可能更甚。道理很简单,自己没有的东西,总是更让人期待——当然,我说的不只是我们没有普利策奖这样的奖项。我说的是新闻理想和职业道德。
做为世界上的第X大经济体(抱歉,这个名次也没记住),我们完全有能力搞一个甚至几个比普利策新闻奖更大的奖项出来,普利策不是给7500美元的奖金吗?我们可以给十万人民币。但是,十万人民币能不能把美国新闻界的价值观和理念复制过来?
有的人可能会说,没办法,我们的媒体环境如此,到最后只能造就如此的媒体人。当年我刚从学校毕业的时候,也曾经抱有过类似的想法。当时我在一个我至今不愿意提及的所谓媒体工作,满眼见到的都是与“光荣与梦想”相背离的事情。于是竟对学校的老师心生怨恨起来,我抱怨他们为什么给我们灌输了那么多的新闻理想,为什么在不断强调那些所谓的媒体职业道德和职业尊严的同时,不告诉我们这个职业的丑恶和黑暗?
当时的我是多么的可悲和不负责任,以至于今天的我不得不与昨天的我做个决裂。这种想法和现在的许多人的想法看起来一般无二:一切都是制度的问题。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人,因为只有适合这样制度生存的人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换句话说,只有自己变成了一条蛆,才能大粪的坑里吃的更快活。
如果一个公司的人都这么想,那么这个公司只会更加败坏;如果一个行业的从业者都这么认为,那么这个行业只会在不断畸形的道路上越走越快;如果一个社会的人都这么认为,那这个社会只会不断的堕落。所以现在我更愿意相信秋风评论中所说的另一个观点: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制度。因为“归根到底,合理的制度是要由民众自己创造出来的。”
媒体行业当然也是如此。
你不能说如果在这个行业里坚持媒体人的操守、相信媒体理想、坚持职业精神就不会生存下去,远文之前讲过他做媒体没有拿过一分钱红包的例子就可以成为一个证明。我也相信,像他这样的媒体人,并不会是少数。
你也不能说,在新媒体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产品的发展、技术的发展比内容更重要,因为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并非是那些产品和技术够炫的信息介质。
凤凰网评论编辑:张恒
上期评中评:说不清的市长之死与懒得说的深圳保障房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张恒
编辑:
张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