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午战争时期的大清王朝,无论在地理上,还是思想、组织和军事上,都处于离析松散状态。秦山楚水呈现的地理自然阻隔,因现代交通设施薄弱而更显遥远支离;民众只知有朝廷而不知有民族国家,思想家与决策者难以契合;兵民相斥、海陆军分离、直隶和两湖的兵力分据、北洋水师与南洋水师隔海观火……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人有一个十分尖刻但却是一针见血的评述:清国“兵民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海陆军队更是支离破碎之极,其利害隔绝而脉络不能贯通。直隶兵败而两湖之兵可以恬然不顾;北洋水师大败而南洋水师不仅坐视不救,反而暗自嘲笑”。在日本人看来,他们“不是与支那进行战争,而是与直隶省进行战争”。【详细】 |
朝中一团乱象: 战争未开始先起内讧 |
|
甲午战争爆发前后,主战的“帝党”和主和的“后党”在朝中针锋相对。“帝党”以帝师翁同龢为代表,志锐、张仲炘等在内的一干言官都是他的得力干将。“后党”则以李鸿章为核心。当中日两国军队在朝鲜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时,“帝党”便攻击李鸿章依靠列强调停、避免战争的主张。战争尚未爆发,一场“倒李”运动已来势汹汹。御史张仲炘抨击李鸿章于战事准备迁延观望,一味依赖俄、英调停,实为“开门揖盗”,“甘堕洋人之术中而不知悟也”。他们甚至主张将李鸿章调离北洋。而支持李鸿章主和的慈禧太后则在朝中掌握着绝对的权威。【详细】 |
|
民间一盘散沙: 有民众压根不知刚打过仗 |
|
湘军、淮军、绿营、练军、海军各成派系,“清军”成为一个复合词,根本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力量体系。即使是海军内部,也是南北各分畛域。丰岛海战后,有人建议清政府调南洋舰队北上参战,黄海海战后李鸿章等人再次提议,但终不见行。至于普通民众,更是一盘散沙,对战争漠然视之。甲午战后,一位日本官员到湖北沙市,吃惊地发现在这座长江中游港口城市,官员和民众根本就不曾听说过刚刚打过的战争,他们还完全沉醉于自己的天地里。曾亲历这场战争的英国人泰莱说,此役非中国与日本战,实李鸿章与日本战,大多中国人于战事尚懵然无知也。【详细】 |
|
李鸿章一声哀叹: 君臣朝野人心不齐 |
|
1895年3月,甲午战败的清廷派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谈判。谈判前,二人有一段令人回味的对话。伊藤对李鸿章揶揄道:“想当年中堂大人何等威风,谈不成就要打(指1884年伊藤因日本想侵略朝鲜来华与李鸿章谈判,被李鸿章断然拒绝一事),如今真的打了,结果怎样呢?我曾经给过大人一句忠告,希望贵国迅速改革内政,否则我国必定后来居上,如今十年过去,我的话应验了吧?”李鸿章叹气道:“改革内政,我非不欲做,但我们国家太大,君臣朝野人心不齐,不像贵国一样上下一心。如果我们两人易地以处,结果会如何?”【详细】 |
|
|
大清朝廷并不打算打持久战。不这么做的原因并不是朝廷没有这个想法,而是根本不可能这么做。对于朝廷的实际最高统治者慈禧来说,她面对的事实是,淮军已经灰飞烟灭了,这支军队是李鸿章的,同时也是她的权力基础。淮军是属于后党的,这仗再打下去,只能由帝党的人来继续负责指挥。很显然,谁指挥战争,军权就会落到谁的手上,如果帝党掌握军权,这是慈禧和她的后党集团不愿意看到的。【详细】 |
|
|
甲午战争赔款与日本经济近代化
|
1895年日本通过强订《马关条约》从中国攫取了巨额战争赔款和大片肥美土地等一系列侵略权益;翌年又据该约强订《通商行船条约》,攫取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由是大大加深,而日本的经济近代化则大大加快,成为日本“进一步掠夺物资财富来发展它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新阶段的开始”。【详细】 |
|
明治政府动用搜刮来的国库资金加速原始积累,但国库资金很有限,年收入最多不超过0.8亿日元,而从中国勒取的赔款竟等于其国库年收入资金的5倍!当时日本财政界名人井上曾说过:“在获得这个赔款以前,日本的财政官厅从未谈到过数万万元的大数字。国库收入仅达八千万日元。因此,三亿五千万日元巨款流入国内,在朝在野的人都认为是无尽的财富。国营也好,私营也好,各方面都因此实行大大的扩张了。”【详细】 |
|
甲午战争赔款等于当时日本工业资本总额的5倍多,大部分投入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促使工业化来了个大跃进。井上清指出,日本“从中国得到的巨额赔款、广大的领土,扩大了新的市场,又加上战后以‘卧薪尝胆’为名对群众的掠夺,以特权大资本家为首的资本主义工业就有了飞跃的发展”。【详细】 |
|
一旦有了高达3.6486亿日元的巨额赔款,黄金储备这个难题便一举解决了。金银之争立即结束。1897年3月,政府制定了新货币法,确立了金本位制,同年10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日本近代经济史乃至政治史上的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详细】 |
|
最后还要指出,日本的经济近代化非常得力于近代教育的发展,各类各级学校为它不断提供各种急需人才,而经济的发展又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日本近代教育的发展也与中国赔款大有关系。【详细】 |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