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 武器装备建设之考察
2009年03月04日 10:30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已有评论0

经过上述种种努力,至1938年底,国府一共向国民党陆军补充了274,000枝步枪、19,000挺轻机枪、4,000挺重机枪、1,500门迫击炮、426门战车防御炮、28门高射炮、160门野炮、116门榴炮、24门重炮20。虽然补充的数量抵不上损耗的数量,甚至许多新补充的武器装备在品质上往往不能切合国府的需求,但毕竟在相当程度上维持了国民党陆军的装备水平,支撑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三 抗战中期的建设情况

以日军占领武汉为标志,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正面战场也随之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在漫长的抗战中期,中国的抗日战争经历了由独立抗战到汇入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转变,国府的抗日活动也经历了由积极趋向消极的转变。期间,中国军队进行了正面战场所有二十二次会战中的十五次,还进行了数百次的重要战斗与数万次的小战斗。除此而外,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还在境外的缅北、缅中一带与日军多次交锋21。

有战事就必然会有武器装备的损耗,国府自然不能放松陆军武器装备的建设。早在1938年11月25日召开的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上,遵循蒋介石抗战分为第一、第二两个时期的理念,国府便制定了一边抗战,一边整训军队、提高军队素质、增强军队作战能力的抗日战略,并明确提出要「努力从事积聚武器」22。

(一)艰难的外援

自从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后,国府已失去从欧洲国家进口陆军装备的可能;1941年4月,苏联与日本签订中立协定,这一落井下石的举措,使得苏联对华的军火输入亦告中断。至此,唯一能够向中国提供援助的便只剩下美国。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对于争取美国的军事援助极为重视,而美国虽然在1940年9月日本侵占越南北部并与德、意成立军事同盟后,便已明确了援华制日的态度,且于1941年3月开始实施租借法案,可对中国一直是有条件的经济援助辅以微量的军事援助。直到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掀起太平洋战争之后,美国才开始正式的军事援华行动。

1942年1月1日,由中、美、英、苏四国代表领衔,在华盛顿签订了反侵略共同宣言,中国在经历了四年半的单独抗战之后,正式步入与同盟国联合作战的阵营。可即使如此,国府从美国得到的陆军兵器也极其有限。以中国抗战所急需的三七战车防御炮、七五山炮、步枪与手枪为例,1942年的头四个月,美方供给中国军火的数量与中国所需要的数量如表2所列,二者相差甚大。

表 2 美国援华军火数量与中国所需数量差异表

资料来源:王正华:《抗战时期外国对华军事援助》(台北:环球书局,1987),页245;苏启明:〈抗战时期的美国对华军援〉,《近代中国》,第64期(台北,1988),页134。

广州、武汉失陷后,中国尽管丧失了所有的海港口岸,但军火弹药的输入除以香港为中转站之外,还有滇越铁路、滇缅公路以及苏联至中国新疆这三条内陆线路。可在香港、越南、缅甸相继被日军占领之后,中国的国

际交通线便已完全断绝,外来军火的输入只剩下「驼峰」空运航线一条,即美国的援华械弹先运抵印度,然后再从印度空运至云南。「驼峰」线路险恶,空运吨位有限,由此,美国运抵国内的援华物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不仅未能增加,反而急趋锐减,以致于蒋介石在1944年6月22日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Henry Agard Wallace)的备忘录中抱怨道:自1942年4月中印空运以来,物资之总吨位仅一万七千吨,平均每月不到六百五十吨,最近方始达到一千三百吨左右,「与中国各战区所需以配备军队作为反攻之用以及维持各种战争工业之实际需要,相距甚远」23。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章慕荣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