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兵回忆知青岁月:梦的诉说(上部)
2009年02月26日 18:23 】 【打印已有评论0

5、切脱机的启示

石峪的北京知青们经受了严冬的考验,经历了春天的风波,进入盛夏干了件众人称赞的好事,社会的现实不断给予他们以新的启示。当时这个大山之中的小山村还没有电,照明用油灯,笨重的活计靠人工或牲畜完成,切草和打场两件农活就是这样。

切草是给牲口切饲料,由三人操作,用一把大铡刀,一人蹲着将谷草送进刀下,一人掌刀把,一人按刀背,一下一下地把草切成寸把长,一天下来,每人都累得腰酸腿疼,劳动成果只能够全村牲口吃一、两天,男劳力们怕切草,但谁也躲不开,生产队长轮流派。

打场是活受罪的活。盛夏,小麦收到场上要脱粒。把连杆的麦子摊在场上晒干,人牵着捂住眼的毛驴,站在骄阳下,忍受着马蝇的疯狂叮咬,驴拉着石碌碡在麦子上一圈圈地压来压去,把麦穗与杆分离后,再用扇车扇去麦壳剩下麦粒,这就是人工脱粒过程,费时费力效率低。若遇连阴天,堆在场上的麦子晒不了,时间一长就要长芽,这种发芽麦磨面不好吃,粮站不收购,辛劳的成果便付诸东流了。山村村民们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用这样原始繁重的劳动收拾一年的劳动果实。

不久传来喜讯,小山村要通电了。又不久,一根高压线拉过来。本应是两根线,一根火线,一根零线,可当时为节约,搞了技术革新,只拉一根火线,零线从变压器处就地埋入地下,并说这是"文革"的成果,是革命工人及革命技术人员的革命发明,节省了大量的线和线杆。这种发明至今也没听说过有第二次,不过当时确实成为山区一景,一根高压线孤零零蜿蜒于群山中,成为人们启盼光明的希望。当然也确实引来了电,只是电压大大不够,灯光昏暗,电动机也是大功率的当小功率的用。这对于山村来说已是天大的喜事了,对知青们来说更是求之不得的。

当时电动机奇缺,有了电,没电机,农业机械就动不了,老乡们很着急。于是知青们成了采购电机的先锋,因为他们是从北京来的,又不惧上,队干部愿意派知青干这件事。石峪的知青程绩首先承担了这个任务。他到了县里农机公司,得到答复是根本没货,到了专区,得到回答是电机是上边按指标分配的,只能是从生产队一级级往上报,一直报到省革命委员会计划部门批准,而且还不一定能批了。好家伙,这要报多少层,需要多久呀。程绩想:哪能这样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在北京见的大人物多了,省里有什么怕的。他直奔省革委,找到审批物资的计划部门。一进门,那里的工作人员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原来,他穿着在村里干活的衣服,补丁落补丁,但又不是老农打扮,人家不知他是个什么人物。当他说明来意,工作人员又吃惊,又可笑,说:"什么石峪小队需要电机,现在连大寨大队抗旱的电机还差着呢,一个小队还找到省里买电机,省里管的过来么!"程绩也不示弱:"正是别处解决不了,我们才找你们的,我大老远来这就是想求您体谅我们的困难。""你是北京知青吧?我看别人不敢直接找省里"那人说。"是,队里派我来,就是觉得我们什么都敢干。"程绩答道。"好吧,谁叫你是北京知青呢,批一台给你,到专区提货,可别告诉别人。"程绩欣喜若狂。

有了电,有了电机,村里买了切脱机,就是既能切草又能脱粒的机器,首先要解决笨重的切草和受罪的打场。

机器买来一用,切草还是不错的,一天切的草够全村牲口用半月,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多少倍的效率。但在脱粒上遇到了麻烦,要不脱不干净,要不碾碎了麦粒,老乡们摇头了,说:"机器哪有人灵活。"

正值夏收,成堆的麦子运到场上。那年的麦子长得尤其的好,对于穷山村的老乡来说真是大喜事,可如果打不好,丰产不丰收那该多么叫人心疼,大家实在着急。

机器是定型的产品,脱粒不好肯定有原因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就需要有这方面知识的人去解决了,可惜知青和老乡们头次接触这样的机器,都束手无策,不少老乡想放弃用机器脱粒,说龙口夺食,时间不等人。

正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忽然想起了一个人,就是新来的插队干部老溪,他不就是电业局下放的技术员嘛。老溪当时不到三十岁,是学电力的大学生,在那个年代被认为是"白专"典型,下放农村劳动改造,一直默默无言。大家赶紧把他叫来看机器。他对着说明书与机器琢磨一番,然后取来工具把切脱机拆开调整了一些部件,没用两小时就摆弄完了,说:"好了,试试吧。"一开机,把麦子放上一试,果然灵验,脱粒又快又好。大家震惊了,都夸老溪有本事。而老溪说:"其实很简单,只是将脱粒的部件位置调整好就行了。"真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知识的价值就在于此。从此,老溪成了人们心中的英雄。淳朴的乡亲们不管别人说他是不是"白专干部",只要他能解决问题就行。

那年切脱机出尽了风头,应该半月打完的麦子只用了两昼夜就完成了,人们不必顶着烈日活受罪了。这件事给知青们以深刻的启示,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陈兵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