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兵回忆知青岁月:梦的诉说(上部)
2009年02月26日 18:23 】 【打印已有评论0

4、清水与真情

水,生命之源,生活在都市里清水到处可见,但在石峪那个小山村里,当夏天暴雨过后,有时为找点清水要拼命奔波,也正是这件事,使知青们做出迈向生活的第一件好事。

石峪村边的涂河是由山泉汇成的小河,从村前潺潺地流过。平日里,温顺可爱,水流清澈,只有脚踝深。它日夜地奔流,唱着欢乐的歌。知青们爱听它的歌唱,经常目送它绕着大山奔向远方。它,给予人们欢乐,也给予了他们生命之源,全村人畜用水就取之于它。但小河也有发怒的时候,每年七、八、九月,当大雨落后,山洪汹涌而下,小河发怒了。水面扩大了多少倍,清水变成黄水,夹杂了泥沙、磨盘大的石头、连根拔起的大树、牛、羊、猪的尸体,轻声的歌唱也瞬间成为了震天的咆哮,令人胆战心惊。河水几天不回落,黄水多日不变清,有时连下几场雨,河里终日黄汤滚滚,要延续十天半个月,人畜吃水成了问题。老乡们到很远的山沟里找水,发现有小山泉或下雨积存的水坑中的清水如获至宝舀到桶里,但山路崎岖,一担水挑回来成了两半桶,有些人干脆就从河里挑黄水在水缸中沉淀后用,也不讲卫生不卫生了。这种情况世世代代延续下来,没有人解决,习惯成了自然。

每当小河变脸,水发生危机时,知青们总望着它想:难道就没办法解决下雨吃水问题吗?守着那么多水却吃不着水,人成了自然的奴隶是多么可悲的事,要想法改变它。

一个偶然的机会,程绩在河边高处石缝中发现了一处泉眼。清泉徐徐流出,滋润着周围一片绿草。它处的地势高,发大水也很难淹到它。他想:把它扩大加深,建成一口井,再在上面垒屋,成为封闭型,既能保证卫生,还解决全村用水,平时也不用吃河水了,毕竟这泉水比河水要干净得多。

他把这个想法与老乡和知青们一说,大家觉得是好主意,只是劳力紧,没时间干。知青们一合计,写出倡议书,倡议利用业余时间干,得到很多人的响应。

正值盛夏,烈日当头,酷暑难忍,中午收工要歇晌。他们吃完午饭,立即奔到河滩扛石头,山村盖房都是就地取材用石头。沉重的石头,小的几十斤,大的上百斤,他们顶着烈日搬、扛,汗水湿透了衣裳,石头压肿了肩膀,当时他们大都只是十几岁的孩子,每天要干上十来个小时的重体力农活,中午不歇晌再修井,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这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那时他们脸晒的黝黑,肩膀、后背、双手磨出老茧,衣衫褴褛,这种模样是他们今天的子女想象不出的。

知青们的精神感动了村里的老乡,他们逐渐加入修井的队伍。村里的石匠帮助垒墙建房,驻扎在村里修公路的民工也来支援,用炸药炸开岩石,扩大了泉眼。人多力量大,经过一个来月的奋斗,井终于修好了,清清的泉水足够全村人畜使用,彻底解决了下雨吃水的问题。老乡们用上甘甜凛冽的泉水,称知青们为他们办了多年没有办到的事,并说这井为知青们留了名,看见它就想起了北京知青。

本来不是一件大事,但这是知青们第一次为人们献出的一点真情,就象清泉一样纯真,成为伴随他们一生中的闪光回忆。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陈兵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