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历史出品

兰台说史•为什么以色列想将阿根廷赶出世界杯

2018-06-13 12:14:21 凤凰网历史 重光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开幕在即,32强均在摩拳擦掌,积极备战,打打友谊赛,热热身。多年无缘世界冠军的阿根廷本想重走1986年夺得大力神杯的老路,与以色列在6月9日打一场友谊赛,然而这场比赛却掀起了“友尽”风波。

以色列方面本将比赛场地安排在了海法,最终却更换到了耶路撒冷的泰迪体育场,泰迪体育场所在地曾是巴勒斯坦村庄,其在1948年毁于第一次中东战争的战火。同时今年恰逢以色列建国70周年,美国还在今年5月将其驻以大使馆前往最终地位未定的耶路撒冷,不得不说以方安排友谊赛的时间地点均有明显的政治意味,意图使国际社会认可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

耶路撒冷泰迪体育场内景

此举自然引发了极大的争议,一些巴勒斯坦人聚集在西班牙巴塞罗那阿根廷队下榻的酒店与训练基地外,高喊口号反对阿根廷与以色列打友谊赛,甚至亮出了阿根廷队头号球星梅西的“血衣”以示威胁。

最终出于安全考虑,阿根廷被迫取消了此次友谊赛,并赔偿了以色列约140万美元,而这笔钱是由梅西来承担的。以色列总理曾致电阿根廷总统,希望其能说服阿根廷国家国家队赴以参赛,但最终未果。

数名激进的巴勒斯坦人拿着染血的梅西阿根廷国家队球衣抗议

阿根廷的突然变卦也惹恼了以色列足协,其宣布准备在近日前往苏黎世向国际足联(FIFA)上诉,试图以宗教歧视的罪名控告阿根廷,并要求国际足联将阿根廷驱逐出俄罗斯世界杯。

不得不说此次友谊赛闹出如此大的动静实属罕见,但国际体坛上涉及以色列的比赛历来都是争议的焦点,尤其是以色列直接对阵阿拉伯或伊斯兰国家时,更是会擦出一系列火花,局势剑拔弩张。

这次要把阿根廷赶出世界杯的以色列,之前也多次被在包括奥运会的国际大赛上被他国抵制,还甚至被驱逐出亚足联长达20年之久。这是因何而起?

中东战火蔓延到绿茵场上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次日阿拉伯联盟主动进攻新生的以色列,第一次中东战争旋即爆发。面对经过二战洗礼的以色列国防军,原本占据兵力优势的阿拉伯联军最终铩羽而归,被迫停火。是役,阿拉伯国家不仅损失惨重,而且还赔上了原先划给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建国的土地的50%。

第一次中东战争中,驻扎在内盖夫沙漠中的以色列国防军炮兵

停战不是终战,并不代表着和平,阿以冲突由此正式拉开了大幕,22个阿拉伯国家联合抵制以色列,其不仅在外交上不承认以色列国,而且在经济上对其进行封锁,并不断对其发动军事袭击。由于阿以冲突的核心是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共有的圣城--耶路撒冷的最终归属问题,因此出于宗教上的联系,许多域外的伊斯兰国家(如巴基斯坦与马来西亚等)本身并无直接的领土与资源利益相关,但也逐渐参与了进来,在各种场合同阿拉伯“兄弟们”一起公开抵制以色列。此外,由于许多阿拉伯国家走了左翼路线,因而其意识形态相近与东方阵营相近,如苏联、朝鲜与东德等诸多社会主义国为了扩展在中东的影响力,因而也选择抵制西方阵营支持的以色列。

曾经或仍在抵制以色列的国家

奈何阿拉伯国家不但国力堪忧,而且内部一盘散沙,因而于前三次中东战争中败仗连连,几无胜绩。阿拉伯国家在流血的沙场上吃了瘪,遂想在不流血的沙场--体育赛场上还以颜色,让其参赛不顺。这无疑给本着“友谊团结、互相理解”精神开展的国际体育赛事蒙上了一层阴影。

作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运动,足球自然而然成了阿拉伯国家与伊斯兰国家抵制以色列的工具。1954年,以色列加入亚足联以参加国际比赛,一堆与其敌对的国家既然都不承认以色列,那干嘛还要和这个“不存在的”国家踢比赛呢,于是乎一堆阿拉伯国家或伊斯兰国家分组碰上以色列就以各种五花八门的理由退赛,就是不和“敌人”踢比赛。

在1958年世界杯的亚洲与非洲区预选赛中,由于土耳其、埃及、印尼与苏丹四国接连避而不赛,以色列一场球都没踢就要晋级决赛圈了,以至于国际足联不得不让以色列和威尔士再加赛一场,最终威尔士2比0获胜,以色列也因此无缘世界杯。

以色列在1964年曾赢得亚足联亚洲杯冠军

在1974年的德黑兰亚运会上(此时伊朗还未爆发伊斯兰革命,其与以色列关系甚佳),科威特和朝鲜在次回合中接连拒绝与以色列过招,以色列被躺着送进了决赛,败给东道主伊朗后还拿到了亚军。这下阿拉伯国家越看以色列越不爽了,觉得拒绝与其比赛这招还不够,反而让其赚到了,遂决定将以色列从各类国际体育组织中驱逐出去,并先从足球下手。

当年,与以色列无直接冲突的科威特牵头提出一项决议,拟将以色列从从亚足联中赶出去,由于西亚和东南亚大都为阿拉伯国家或伊斯兰国家,此项决议最终以6票弃权,17票赞成,13票反对而通过,以色列因此被亚足联除名。

1974年德黑兰亚运会由伊朗沙阿(波斯语,即君主)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亲自宣布开幕

身为亚洲国家却不能加入亚足联,不能踢亚洲区预选赛,以色列也是有苦说不出,此后其不得不前往欧洲、大洋洲,甚至是南美洲踢世界杯预选赛。直到1994年,在组织外游荡20年的以色列才重新加入了欧足联,但由于欧洲足球强国林立,因而实力有限的以色列在欧洲连预选赛都难以杀出重围。

2008年加沙战争后,控制加沙地带的哈马斯在战场上损失惨重,遂决定开辟新阵地反对以色列,因而“反以挺巴”的“抵制、撤资和制裁”运动再次活跃起来,并开始干涉国际体育赛事,其不仅试图将以色列驱逐出2012年伦敦奥运会与2016年里约奥运会,还准备把刚回到国际足联没几年的以色列再开除出去,但这些运动最终均以失败告终。

迪拜网球公开赛赛场,摄于2006年

战争的阴云笼罩下的中东体坛

除了在团队作战的绿茵场上抵制以色列,阿拉伯国家与伊斯兰国家(尤其是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在其他以个人为单位参加的体育赛事上也发起了抵制,这样的行动更多地带有个人色彩,但其背后无疑受到了国家与社会的影响与压力:2007年,科威特网球选手穆罕默德·加里卜在得知将对阵以色列选手后,便借口肠胃不适退赛;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伊朗蝶泳运动员穆罕默德·阿里礼萨伊以消化不良为由,拒绝在同一个泳池里与以色列选手进行预选赛。次年他在罗马世界游泳锦标赛上也以同一理由,拒绝与以色列选手同台竞技。2011年,还是他,以身体疲劳为由,拒绝在上海世界游泳锦标赛上和以色列选手跳进同一个泳池比赛。

2015年的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中,伊朗组合萨比尔和阿拔斯佯装受伤,拒绝与以色列组合同台竞技;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的柔道比赛中,埃及选手舍哈比在输给以色列选手后拒绝与其握手,遭到现场观众一片嘘声后才不情愿地向其鞠躬。同样是在里约奥运会上,叙利亚拳击选手以对阵以色列就是承认“敌国”的存在为由退赛;2017年,当以色列选手在迪拜世界柔道锦标赛上夺得冠军后,主办方阿联酋拒绝升起以色列国旗,奏以色列国歌,反而以国际柔道联盟的盟旗与盟歌替代,以色列选手忍住怒火,自己唱起了国歌《希望曲》。

舍哈比赛后拒绝与以色列选手握手

除去这些运动员代表国家做出的“个人”举动,阿拉伯国家与伊斯兰国家在国家层面也有各类抵制行动,而且如果本国竞赛者与以色列产生任何联系,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2007年,在赢得以色列提比利亚马拉松赛后,巴林籍肯尼亚长跑运动员穆希尔·塞利姆被巴林政府注销了国籍;在2009年迪拜网球公开赛举办前夕,阿联酋方面一开始拒绝以色列网球选手沙哈尔·皮尔入境,在被国际女子职业网联开了创纪录的30万美元罚单后觉得肉痛,才放弃抵制;2016年里约奥约会上,黎巴嫩代表团拒绝与以色列代表团同乘一辆巴士去参加开幕式,当以色列代表团试图上车时,黎巴嫩团长做出了堵在车门口的过激举动。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主场——马拉卡纳体育场

结语

回头看来,这回以色列借“退赛事件”难为阿根廷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明显是想借阿根廷这只“鸡”的血,震慑阿拉伯国家的“猴”,发发之前在体坛赛事上屡屡被阿拉伯国家杯葛抵制的邪火,在国际社会面前表达先前受到的“委屈”。

虽然以色列与大部分阿拉伯国家仍处于交战状态,还是要打可以随时打起来的敌国,但是体育场不是战场,体育运动也不是非要拼个你死我活的沙场厮杀,明明是倡导“互相理解、友谊团结”的体育运动,却被在战场上战败,复仇心切的阿拉伯国家民众与政府,以及奉行“以牙还牙”睚眦必报的以色列开辟成了“第二战场”,给和平的体育运动蒙上了一层战争的阴影。

迫于社会与政府的压力,许多阿拉伯国家的运动在赛场不得不抵制以色列,想方设法避赛;然而与此同时,以色列国内的阿拉伯裔公民,却放下了所谓的“不共戴天之仇”,加入了各类以色列国家队(如以色列国足中的阿拔斯·苏安),与以色列的犹太公民一同驰骋在国际赛场上。

阿拉伯国家一味地在赛场上抵制和反对以色列,并不能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没有交流,何来理解?阿以双方只有放下仇恨,宽容待人,互相交流,才是消除敌意,握手言和,化刀剑为耕犁的唯一途径。

责编:马钟鸰 PN018

凤凰历史精品栏目

进入栏目首页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号

用历史照亮现实
微信扫一扫

推荐阅读

  • 兰台说史
  • 重读
  • 观世变
  • 现代史
  • 近代史
  • 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