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历史出品

假设历史•没奥斯曼阻隔 欧洲会迎来大航海时代吗?

2018-06-12 12:05:54 凤凰网历史 弗里曼

很多人一直以为欧洲通过工业革命的力量完成全球霸权。但是,稍微了解点历史的都知道,欧洲人的殖民历史要悠久得多,还有像俄罗斯这种,到死没真正实现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化的国家,放在欧洲之外依旧是当之无愧的NO.1。所以,很多人会把目光放远,研究真正让欧洲强大的“大航海”。

通过对那个时代的研究,很多人发现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攻陷之后,陆地交通堵塞成为了海路开通的原动力。因此,奥斯曼帝国对东西方贸易的垄断和对欧洲商路的阻隔,开启了大航海之说经久不衰,时至今日很多人依旧信以为真。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陆上商路的衰落是注定的过程

欧洲,特别是西欧地区的崛起,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资本主义的变迁所致。资本主义的能量来源则是民间市场,没有利润想要人行动,那是在做梦。欧洲人之所以需要对外贸易通道,是因为欧洲特殊的农业环境,他们的畜牧业非常发达,但是冬天没有足够的饲料,只能杀了腌制,这就非常需要东方的香料了。

香料之路相比丝绸之路对欧洲人更重要

作为香料出口的大头--印度,在千年以前非常喜欢通过丝绸之路把香料带往欧洲,从而牟取暴利。但是,天有不测风云,随着伊斯兰教的崛起,内亚地区的佛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大动干戈,把原本繁华的贸易路线打成了一座座废墟。在东亚,宋军和西夏军的长期对峙,双方在边境线修筑了大大小小的堡垒。这些堡垒多则八百,少则几十,有空没空,宋军就和对方打一次治安战。这样的环境自然不利于商业的发展,丝绸之路也因此走向衰落。

陆地贸易路线的失败,带给海运机会

更重要的是,在丝绸之路的西段,无论是作为贸易枢纽的阿拉伯人,还是把持欧洲大门的东罗马人,他们和西欧人的关系都算不上好。阿拉伯自不必说,前后九次十字军东征,西欧人一度拿下作为伊斯兰第三圣城的耶路撒冷,尤其是第二、三次东征甚至威胁到了作为腹心的埃及、叙利亚。

偏偏在中世纪中叶,一直是穆斯林主导香料之路。相比那个年代有着契约精神的阿拉伯、波斯商人,拜占庭人就要无耻多了,不但各种手段盘剥天主教商人的财物,更是巧立名目将他们逮捕没收财产。这种行为也成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威尼斯设计东罗马的起因。

拜占庭人最终为自己的贪婪付出代价

陆地贸易路线的中间段和大门口的那两位仁兄与西欧人关系都不咋地,欧洲人想要保持贸易,就两种方法,第一:用军事或者外交的力量同丝绸之路的所有者博弈,维护本国商人的合法权益,第二:寻找一条新的路。

要和穆斯林们真刀真枪地干,实在太过花钱,而且随着生产能力的提升,欧洲人东征的欲望越来越少,表现在圣战上就是历次十字军东征的人数都在减少。到了大航海时代前夕,欧陆各国除了东欧的匈牙利和波兰等国直接面临穆斯林的兵锋,会为了生存而战之外,其余各国都厌倦了与伊斯兰世界的战争。

不过,也恰恰也是因为技术的革新,让海运的成本变得低廉。14世纪中叶,也就是君士坦丁陷落前夕,汉萨同盟的霍尔克商船就能承载着150吨左右的货物去沿岸贸易了。在陆地要负担同样规模的商队至少得上千匹冷血马或者骆驼,还不算随行人员的行礼和吃货用度。而且,如果走海路,那么如非贸易或者补给必要,可以不进入港口,从而避开税收。走陆地的话,几乎每一道关隘都得盘剥商人一次,不幸遇到战争封路的话,那就更是悲剧。所以,无论怎么看,运力和运输成本都更具吸引力的海运都是完胜的那一方。

复原的汉萨同盟商船

更幸运的,由于地理环境的破碎(曲折的海岸线和众多隔绝个个平原地区的山脉),欧洲人自古以来就有海洋贸易的传统,早在古典时期就完成了对地中海沿岸的探索与开发。随着人口的增长,对香料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海路的开发,就势在必行。

新航线的开辟是必然的选择

既然必须要开发新的路途,那么怎么走就是问题了。开发新航线的探索,早在奥斯曼征服拜占庭之前就已经开始。科隆、吕贝克、汉堡和不来梅由于地理位置的便利,这四座城市先后继承了诺曼征服以前丹麦、挪威、冰岛与盎格鲁-撒克逊诸国和爱尔兰之间的贸易关系。科隆商人在英格兰取得了贸易特权和建立侨居地的特权,而且曾慷慨地为狮心王理查支付赎金,以此获得了在英格兰的免税特许状。此后继位的英格兰国王相继给予吕贝克和汉堡的商人以相似的特权,这几个城市的商人在英格兰形成了早期的商业联盟。

1159年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从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公爵手中夺占吕贝克城。通过这一占领,经济繁荣的萨克森王国凿开了通往波罗的海的通道。下德意志地区的商人很快以此为基地,将商业活动扩展至整个波罗的海地区。吕贝克商人很快在瑞典城市维斯比和俄罗斯的赫尔姆加德(诺夫哥罗德)设立了商站,并在1299年控制了里加的商业。

联盟的组建开发了新的航线

由于种族相同,以及拥有共同利益,在国外的德意志商人集团开始趋向于联合,形成更为紧密的联盟,以减少竞争。1210年吕贝克和汉堡同意在某些事务中使用共同的民法和刑法,并彼此在本城中保护对方的商人,可视为汉萨同盟的肇端。1241年,两城为保护其商人抵御抢劫者和海盗的袭击而结成了正式的联盟。1259年,吕贝克、罗斯托克和维斯马为镇压海盗而结成了类似的联盟。到1282年,伦敦和布鲁日的汉萨同吕贝克和汉堡等城市的汉萨合为单一的合作团体时,就北德意志的四座主要商业城市而言,汉萨同盟已经形成。

“汉萨”一词来自哥特语“军队”或“连队”,在德语中原意为“堆集”,初指同业公会或行会,后指在国外的德国商人团体。在14世纪以前,“汉萨”只是用来称呼伦敦和布鲁日的德意志人团体,如“科隆汉萨”、“汉堡汉萨”,至此也被用来统称北德意志商人的商业共同体,商人汉萨自此演变为城市汉萨。

汉萨同盟的贸易路线

汉萨同盟的势力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鼎盛,由于其以德意志北部诸侯和斯堪迪维纳亚国家为主,所以其航线也被称为北方航线。这条航线几乎垄断了波罗的海的贸易不说,也用先陆路后海运的方式,绕开奥斯曼帝国的势力范围,从印度获取了大量香料,转手到欧洲后,汉萨的商人们赚的彭满钵满——至于为什么不将北方航线延伸到中国等远东国家,看看今天依然不怎么靠谱的北方沿岸航线(以及北极航线)有多危险就知道了。富得流油汉萨同盟无疑让其他不能加入的国家和团体眼红,那么开发新的航线,不能让北方佬一家独大就成了必然。

西班牙、葡萄牙等南欧国家的商人非常想要从贸易中分一杯羹,但是又碍于汉萨同盟强大的实力。于是,各种寻求新航线的冒险家应运而生,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哥伦布。很多人遗忘了,他最早的目的其实是印度,以至于给印第安人起名叫做“印度人”。在当时没人意识到哥伦布发现的航线,作为“副产品”将来会给人类带去什么,人们更执着于那条“达成目的”的航线——好望角-印度洋航线。

迪亚士与达伽马在今天没有哥伦布知名,但是在当时却并非如此

在交通上能直达印度洋的好望角航线无疑完胜北方人在波罗的海做二道贩子(陆路运输部分,依然要穿越随时可能被伊斯兰世界或者某个突然崛起的草原游牧民族切断交通的欧亚大草原)。在气候上来说,北方的气候注定大部分港口要在冬天结冰,直到今天都是一个障碍。因此,好望角航线在香料贸易中注定占据上风,汉萨同盟只能在高成本和商路不稳的二道贩子“道路”上渐行渐远。

不过,南欧人也并非铁板一块,葡萄牙人得到了好望角,西班牙人岂能屈居人后?对西班牙人来说,哥伦布的失败仅仅是一次尝试而已,他们还有更多探险家,比如——麦哲伦。今天的人对麦哲伦的了解仅限于“证明地球是圆的”,但是和哥伦布一样,麦哲伦对当时的人来说是另一个意义——他开启了太平洋航线。

一直朝着一个方向走,你会回到初始地

结语:

至此,通往东方世界的三条大航海航路都被打通。我们发现,奥斯曼占领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只能算是给这个时代加了点“催化剂”,陆地丝绸之路的衰退远在此之前。而相比海运而言,陆地不但成本昂贵,而且更加危险和不稳定,所以欧洲人早在奥斯曼征服以前就开始探索海洋之路。最重要的是陆地上的几个国家在此之前就和西欧各国关系不好,更让西欧有了发现航路的动力。

而相比奥斯曼的威胁,欧洲各国自己的贸易竞争才是大航海时代的原动力。无论奥斯曼能不能拿下君士坦丁堡,欧洲都能开启大航海,正如马克思所言这个时代不是“巧合”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责编:马钟鸰 PN018

凤凰历史精品栏目

进入栏目首页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号

用历史照亮现实
微信扫一扫

推荐阅读

  • 兰台说史
  • 重读
  • 观世变
  • 现代史
  • 近代史
  • 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