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历史出品

兰台说史•上个世纪的防核武器知识是怎么普及的

2017-12-08 19:23:22 凤凰历史 弗里曼

近日,《吉林日报》用了专版介绍如何防御核武器的知识。对此,吉林日报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系“省人防办的国防教育知识普及”。

吉林日报的专版

不少年轻人对此表示有点不适应,但是上年纪的人却对此不陌生。因为在他们那个时代,中国人接受的是全民防核爆教育。

中苏冲突迫使中国人学会防御核弹

1963年3月30日,苏共中央给中共中央的来信中,特别提出了苏共的“三和”、“两全”和“三无”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6月14日,中共中央在给苏共中央的复信中提出了与苏共根本对立的总路线。

1963年7月5日至20日,中共代表团和苏共代表团在莫斯科举行会谈。在会谈期间,14日,苏共中央发表《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对中共的复信进行全面系统的攻击。为此,毛泽东从1963年9月6日至1964年7月14日亲自主持发表了九篇评论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文章,两党之间的论战达到顶峰。中共认为在苏联资本主义已经复辟,中国和苏联以及华沙条约国家的共产党划清界限。中共认为苏联已不再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则是反帝反修的世界革命中心。

珍宝岛冲突应该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爆发点了

随着中苏冲突的加剧,中国对苏联军事行动表示出了深切的担忧,并进行广泛的备战活动。珍宝岛冲突后,华沙条约组织采取了与对抗北约同样的对抗威胁针对中国,苏联则一度考虑对中国进行核打击。

1969年10月20日,中苏两国外交部副部长级的边界谈判正式举行,但是谈判未取得任何进展。在知道用和平的手段行不通之后,苏联向中苏边界增兵,试图用武力让中国就范。

人民战争与民兵手册

与苏联决裂意味着当时的中国人必须同时面对两个超级大国--美帝苏修。面对如此强大的两个敌人,中国必觉得训练大量民兵,让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除了地、富、反、坏、右和残疾人员外,把年满16岁至50岁的能拿武器的男女公民,都组织在民兵之内。在农村,根据生产组织情况和民兵多少,以基干民兵为主,编为民兵大队、中队、小队,在城市,以厂矿、企业、学校、机关为单位,建立民兵组织。这种武装起来的人民,既是民,又是兵,既是生产队、学习队、工作队,又是战斗队。

民兵们普遍使用的手册

而民兵的训练课程中自然包括了如何应对敌人最强的武器--核武器。为了让缺乏基础教育和科学知识的民兵们能够了解核武器,在手册中还安排了很多接地气的描述。例如,一公斤的煤炭可以做一个人的饭,那么原子弹在爆炸的时候会产生巨大的热量,大概可以做出一百万的伙食。

而要对付如此强大的武器,各种预防措施是必须要学习的东西。由于中国实在太过庞大的原因,全国分了很多军区,每个军区甚至是每个省市的手册都有可能不一样的。但是,基本所有的手册都很接地气,用最简明的图示和叙述指导民兵如何应对核武器的攻击。

比如,手册中都会要求你在看到核爆的闪光的第一时间就利用附近的地形掩护自己。

同时还要求注意无论多好奇,你都不能盯着蘑菇云看。而在核弹爆炸之后所产生的冲击波是原子弹主要的杀伤来源。因此手册说了要在冲击波杀伤你之前,尽可能地寻找掩体或者躲入附近的坚固建筑物体。明确的标出了不同距离上应对核弹冲击波的防护动作和掩体要求,简单明了,没有什么高深的分析,直接指明受训者面对这一条件要做的事情,完全符合面对普通文化水平的民兵的学习条件。

根据手册的要求,你离冲击波的距离觉得你应该躲在哪里

因地制宜的原则和简便易行的宗旨

众所周知,原子弹最让人恐惧的不是最开始的热能和冲击波所造成的瞬间杀伤,而是它的辐射让人缓慢死去的痛苦。辐射伤害本身拥有相对复杂的原理和防护方法。但面对普通民兵这一受众,当年的训练手册中也是以因地制宜简便易行为宗旨,介绍应对核武器攻击的方法。

首先是防毒面具,虽然大部分人只知道毒气战的时候,防毒面具是必需品。但是,原子弹或者氢弹爆炸的时候所产生的辐射会让空气中的灰尘都变成辐射灰尘,而人体吸入之后轻则发烧、呕吐、昏迷,重则大病一场然后带着各种你所能想到的辐射疾病痛苦地死去。

当时有以千万计算的民兵,相信生产防毒面具的工厂一定是经常加班加点

教材强调动作必须非常快。当你发现辐射灰尘或者其他放射性物质,你必须快速屏住呼吸,闭上眼睛。然后你再对着防毒面具吹上一口气,根据训练手册的说法这样会吹走里面的辐射物质或者有毒气体。

几千万乃至上亿的民兵人手一个防毒面具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必须要准备一些能够替代的物品。这点普及防核知识的教材也想到了。当时推广对付辐射比较常见的替代器材是简易防毒口罩和防毒眼镜。防毒眼镜和一般的挡风眼镜相差不大,但是戴上之后就是密封的状态。而防毒口罩也是差不多的原理,在密封的口罩内还有棉花和碱类,有些还会有药物。

专门的士兵才会配置这样的防毒衣

职业士兵的防辐射装备无疑是最好的,他们的防毒衣是由油布或者橡胶制作而成。而这种军用装备一般民众自然是接触不到的。普及教材中一般的民兵配置的是可以简易制作的防毒斗篷,由油布或者橡胶抑或者特殊的纸制作而成。从防护的面积和外观而言,虽然比防毒衣要差了不少,但胜在原料常见,对于一般人来说,有总比没有好。

第一眼看上去是不是略像冲浪板?

当然之所以有这么奇特的造型,根本原因还是想要在通过辐射区域的时候可以临时当防毒垫用。不过国家当时也比较困难,所以在很多时候只能选择自制。当时的战术手册从实际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如果身在辐射区,而自身又没有防护的前提下应当如何自救。

通常自制垫的材料是芦苇、小树枝和稻草。一般其宽度为70-75厘米,长度为130厘米,厚度则是2-6厘米。使用的时候右手持枪,左手拿着防护垫,等到御敌的时候,把防护垫扔地上,自己卧倒在上面开枪。等到离开辐射区之后,立刻将自制的垫子丢了。

明确实用的反原子弹的战术

教材手册中不止推广了如此多的装备。相应还规定了很多的战术动作的训练。在原子弹爆炸的时候,会有两到三秒的缓冲时间,教材强调,在这段时间内你需要尽量冲到附近的掩体内。

等到时间到了如果你不幸没有进入掩体,也不要慌张,按照手册中训练的那样去做,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地乱跑。

应当立刻卧倒,尽量把脚朝向爆炸的方向,同时把手放在胸口下合拢,紧闭双眼。这样也能够做到减少冲击波和辐射光线的作用。

如果你过上述的手段和装备存活下来的话,那么你就有机会用到另外一套动作以保障你在辐射区的战斗。

比如持有防毒垫的时候你需要先把左脚向前半步,将防毒垫放在右下,然后左脚尖着地,将防毒垫铺在地上。最后将右脚沿着防毒垫前一步,这样你的身体就能完美地卧倒在防毒垫上面了。

有战斗和防护就必然要有善后,当时的民兵自然也不例外。放射性物质无法像一般毒液解决,它无法被火焰消毒,也无法被化学药剂中和,所以处理起来很麻烦。训练手册交给民的办法是拍、打、刷,或者用最笨的办法--隔离。众所周知,辐射的强度会随着时间而减弱,直到其完全消失为止。当然这个办法确实笨了点,而且耗时很久。

衣服更是如此,因为不像其他物品,这个必须天天穿着才行,当时的人也不像今天有数十件衣物可供更换。不过衣物比其他物品多了一个用水冲刷的选项,这也是当时人的常用办法。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食物供应实在不富裕,以至于食物受到污染之后,只需要去掉表面的一层,然后接受检测就能再次被食用。

通观那时的手册,如何应对核武器的攻击从各个方面都罗列得简单明白,还用配图做为说明,直接面向文化程度有限的普通人。以这些小册子为标准,经过简单训练的普通民兵可以明确知道在面对核武器攻击的某个阶段的时候自己具体要做什么,但也仅限于此。这恰好说明背后令人细思极恐的事实--只有真正全面面对随时可能遭遇核攻击的如山压力下,才会有如此普及到普通人的细致应对的训练。今天那个困难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年轻人已经不再需要接受这种训练。相比当年的普及防核知识手册,今天我们在《吉林日报》上看到的,确实仅仅是稍微细致一些的科普知识罢了。

愿我们的国人永远也不用再次拿起当年那样的防核武器手册。

责编:王诗云 PN132

凤凰历史精品栏目

进入栏目首页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号

用历史照亮现实
微信扫一扫

推荐阅读

  • 兰台说史
  • 重读
  • 观世变
  • 现代史
  • 近代史
  • 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