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历史出品

兰台说史•《敦刻尔克》开游艇救人的大爷是个神人

2017-09-04 16:04:59 凤凰历史 姚安程

名导演诺兰的大作《敦刻尔克》最终上映。影片中,驾驶游艇前往敦刻尔克救人的老绅士道森,无疑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映像。

其实。道森在现实中真有其人,这个原型人物的名字叫查尔斯·莱托勒。1940年已经66岁的莱托勒开着他的游艇“流浪者”号,投身营救敦刻尔克被围英军的救援行动。作为参与救援行动的民间人士的杰出代表,莱托勒的“流浪者”号战后被英国永久保存。

不过,敦刻尔克的行动只是查尔斯·莱托勒传奇一生中的神奇片段之一。他是一个真正的神人。

《敦刻尔克》并不是莱托勒的形象在银幕上第一次登场,他的传奇故事早已在著名大片中被精彩刻画过--对,就是《泰坦尼克》。剧中那个在沉船关头手持左轮枪命令男性乘客后退,女性和孩子优先上救生艇的泰坦尼克号二副,就是历史上38岁的查尔斯·莱托勒。这个光辉闪耀的片段,拉开了莱托勒传奇的序幕。

1.冰海之夜

 

图01:查尔斯·莱托勒的照片和电影《泰坦尼克》中二副莱托勒的形象

“要不要让妇女和儿童先上救生艇?”百年之前那个恐怖的冰海之夜,在“泰坦尼克”号的最后时刻,38岁的二副查尔斯·莱托勒一次次向船长发问。眼前的事实很严峻,这艘世界上最大的邮轮已经被冰山严重毁伤,无论如何也逃脱不了葬身北大西洋的命运了。

图02:莱托勒是“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后第一个提议抢先疏散妇女儿童的船上官员

须发皆白的老船长终于点了头。莱托勒转身前往左舷,指挥船员们放下救生艇。

最初,甲板上的人群还能保持镇静。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意识到救生艇数量不足,排队等待救生艇的男性乘客中开始出现骚动,人人争先恐后地想抢先登船,一时间拳脚交加,秩序大乱。

图03-图05:1998年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电影《泰坦尼克》中对于配角莱托勒指挥撤离的过程描述相当写实,基本按照幸存者留下的回忆进行还原。

在紧要关头,莱托勒快步跃进救生艇,拔出身上的佩枪,震慑住了混乱不堪的局面。--实际上,这把枪里没有一粒子弹!

图06、图07:1958年和1998年的两部讲述“泰坦尼克”号海难的电影中都出现了莱托勒拔枪制止男乘客抢占救生艇的镜头

在尽其所能地把妇女和儿童送上救生艇后,莱托勒终于允许男乘客和船员们上最后的折叠救生艇,但自己拒绝上艇。

莱托勒后来回忆道:“当时我并没有做殉道者的觉悟,从来没想过,纯粹是一瞬间的冲动,就留了下来。”

或许是冥冥之中有神秘力量要挽救尽忠职守的莱托勒,他在冰冷的海水里几经沉浮,即将冻僵时,被一条救生艇发现,把他拉了上来。

图08:画家笔下的“泰坦尼克”号沉没瞬间

“泰坦尼克”号上的全体男性只有五分之一幸存,而因为查尔斯·莱托勒对“妇女儿童先上救生艇”那近乎偏执的坚持,船上四分之三的妇女和超过一半的儿童得以登上救生艇。这可以视为人类史上遇难人数最多的海难中,一抹难得的人性光芒。

图09:获救时的“泰坦尼克”号幸存者

不过,这不是莱托勒最后一次直面生死考验,他的人生传奇才刚刚拉开帷幕。

图10:莱托勒的回忆笔记成为研究“泰坦尼克”号的重要史料

2.海军岁月

从泰坦尼克号上获救后,莱托勒回到英国,继续在海上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成为英国海军中尉,在“坎帕尼亚”号水上飞机母舰担任飞机后座瞭望员。

1915年,英国海军在冰岛附近水域进行了一次试验性军事演习,莱托勒成功地从空中锁定了假想敌舰队,无意之中创造了世界纪录:人类海军首次通过航空侦察确定对方舰船位置。

图11:在“坎帕尼亚”号上,莱托勒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了飞机

图12:一战时莱托勒搭乘的肖特184型水上飞机

莱托勒对于大海的热爱远远超过当时还很原始的飞机,他主动申请调回舰艇部队,当上了皇家海军第117号鱼雷艇(HMTB-117)的艇长,航海生涯中第一次做了“一把手”。

1916年夏天,德军不断出动飞艇对伦敦进行空袭,117号鱼雷艇被抽调到泰晤士河口附近巡逻,为首都提供预警。

一天,117艇发现一条飞艇正掠过头顶、向伦敦飞去。当时的飞艇非常易燃,莱托勒毫不犹豫地命令水手用机关枪朝天开火,并兴冲冲地向上级汇报击落了目标。事实上,飞艇并未被击落,但受到莱托勒的拦阻射击后,不得不丢弃炸弹提前返航,未能轰炸伦敦。莱托勒的果敢决定挽救了大量无辜平民的生命,他凭着自己果断而正确的指挥晋升为驱逐舰舰长。

图13:一战时英国人对于飞到头顶实施轰炸的德国齐柏林飞艇恨之入骨

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莱托勒当上了“加里”号驱逐舰舰长。这时德国海军主力被围困在本土,活跃的作战力量只剩下大名鼎鼎的潜艇部队(U艇)。“加里”号任务便是为英国商船队护航,抵御U艇袭击。

1918年7月19日,“加里”号护卫一支商船队通过英吉利海峡时,被德军UB110号潜艇发现。UB110号已经潜伏多日,艇长不甘心无功而返,决定冒险对戒备森严的护航船队发起攻击,下令潜航接近。

夏日良好的能见度断送了德国艇长的妄想,莱托勒观察到伸出水面的潜望镜,当即指挥“加里”号全速驶离编队,开到潜艇上方投放深水炸弹。几声闷响之后,点点油污浮上海面,UB110号外壳和升降舵均被震坏,紧急上浮。

UB110号刚好在“加里”号正前方露头。受损的潜艇犹如被猎人打伤的恶狼,无声地与驱逐舰对峙着,几十秒的时间在双方水兵的感官里仿佛过了一个世纪。莱托勒意识到,只要潜艇还没沉没,就可能发射鱼雷,反过来击沉驱逐舰,而“加里”号装备的武器难以短时间内击沉UB110号。他当即怒吼着发出命令:全速撞击德国潜艇。

“加里”号排水量581吨,只比UB110号大十分之一,堪称旗鼓相当。只听见轰然一声巨响,相撞带来的猛烈冲击令德国水兵闻风丧胆,打开舱门争相跳海逃生。而“加里”号的舰艏也破了一个大洞。

图14、图15:英军“加里”号驱逐舰与德军UB110号潜艇大小相差无几,撞击只会两败俱伤

德国潜艇仍顽强地浮在海面上,莱托勒命令倒车,再次撞击,终于把UB110号送进了海底!这一瞬间堪称莱托勒海军生涯中的巅峰时刻。不过,“加里”号同样严重受损,舰艏几乎完全脱落,大量进水令航速严重降低,全靠莱托勒高超的操舵技巧才勉强返航。

图16:一战后被英国人打捞出水的UB110号残骸

由于阻截飞艇轰炸伦敦和撞沉UB110号,莱托勒荣膺杰出服役十字勋章,并晋升为皇家海军中校。战争结束后,带着满身光荣退出现役。

3.敦刻尔克

短暂的和平到来了,退役的莱托勒与妻子开了家小旅馆,过起了简单而安稳的日子。但他终究割舍不下对大海的热爱,1929年买了一条排水量26吨的二手游艇,修缮后命名为“流浪者”号,继续享受航海的乐趣。

图17:1939年,莱托勒在“流浪者”号上的留影(图中戴渔夫帽的老者)

然而好景不长,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莱托勒的小儿子赫伯特当时正在英国皇家空军服役,仅仅两天之后,便在空袭德国威廉港时血洒长空,年仅22岁。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没有击倒莱托勒,他时刻关注着战争的进程,准备再次披挂上阵。

1940年春天,德军装甲部队在西欧发动闪电战,法军抵抗了不到一个月就兵败如山倒,英军虽未被直接摧垮,但在侧翼的法军崩溃后也只能步步后退,猬集在靠近英吉利海峡的敦刻尔克港附近,开始了代号“发电机计划”的撤退行动。

图18:在德军步步紧逼下,英军困守狭小的敦刻尔克海岸等待撤离

当莱托勒家的挂钟指向1940年5月31日下午5点,电话急促响起,他拿起话筒,听见了一位在英国海军部工作的老友疲惫不堪的声音,只说希望在傍晚7点见个面便匆匆挂断。

几十年的航海经历让莱托勒养成了守时的好习惯。他准点赴约,老友支吾一番,才说明真实意图:英国政府正用尽全力把30多万危如累卵的远征军撤退回国,前几日的行动中损失了大量船只,希望莱托勒将“流浪者”号借给皇家海军。

图19:战局急转直下,英国政府用尽一切手段从法国撤回部队

听到这句话,莱托勒冲着老朋友大发雷霆,原因不是有可能失去游艇,而是自己竟然被视作“廉颇老矣”!他斩钉截铁地说道:“任何外人来开这条船,都不如我和我大儿子开得好!”

说出这句话时,莱托勒的脸上只有满满的自豪和镇定。

翌日上午10点,莱托勒带上长子罗杰以及一名18岁的菜鸟水手,驾着“流浪者”号从英格兰拉姆斯盖特出发。

图20:无论是在电影里还是现实中,莱托勒都是一名无畏的斗士

此时,德国陆军距离英军组织撤离的港口和海滩只剩一天路程,德国空军早已飞到英吉利海峡上空,如同狼群一般成群结队地攻击任何悬挂米字旗的漂浮物体。

“流浪者”号距离法国海岸还有一半路程时,天空出现3个快速逼近的黑点,轮廓越来越清晰--那是3架德国BF-109式战斗机。对于德军飞行员来说,小小的游艇是上佳的目标--它既没有防空武器、也没有装甲,只要扣动扳机,战斗机上的机关枪足以将其送入海底!

图21:德军在敦刻尔克投入的BF109式战斗机对于没有装甲的民用船只具有极强杀伤力

“梆梆梆梆……”伴随着英国制造的高射炮富有特色的怒吼,德国飞机忙不迭地改出俯冲、拉起飞走了。原来,皇家海军的“伍斯特”号驱逐舰正巧在附近,见德机俯冲,判断一定是己方船只遭到攻击,赶紧开火驱离,把“流浪者”号从危急关头救了出来。

图22:前往敦刻尔克时,莱托勒遇到的敌机被英国军舰驱散

这是莱托勒第一次遭遇敌机,接下来的救援之路绝不会平坦。

下午,“流浪者”号抵达敦刻尔克港东侧。莱托勒小心翼翼地靠上防波堤。可这时候的潮水正处于一天中的最低点,堤岸上的军人们使出吃奶的力气,也不能把梯子架到“流浪者”号低矮的船舷上。

无奈之下,莱托勒靠上旁边一艘正在装运兵员的英军驱逐舰,从上面“转运”英军官兵到“流浪者”号上。

图23、图24:2017年的电影《敦刻尔克》中莱托勒拯救英军士兵与历史上“流浪者”号在敦刻尔克留下的唯一一张现场照片

莱托勒稳稳掌住游艇,让大儿子罗杰指挥惊魂不定的士兵们登船。为了多装一些人,罗杰绞尽脑汁地降低“流浪者”号的重心,让士兵们从船舱最底部一圈一圈地向外排列,尽可能趴着或者蹲着。很快,连洗手间和船舱最前部的缝隙都塞满了人。

“流浪者”号只有18米长,3.8米宽,吃水1.5米,罗杰却想尽办法,让甲板下的船舱在短时间里挤进50多个壮小伙。莱托勒掌着舵,探头冲儿子喊道:“情况怎么样?”罗杰头也不抬地答道:“哦,位置不少哪!”

士兵们继续涌进船舱,直到甲板下已经填进75个大汉,罗杰才终于表示塞不下人了。

接着,莱托勒开始指挥后续上船的士兵们搭靠在“流浪者”号的甲板上和驾驶舱里。这一刻,他仿佛回到了20多年前,语气依然像冰海沉船之夜指挥撤离时一样坚定,手势依然像下令撞击德国潜艇时一样简练,仿佛眼前的小游艇化身为威风凛凛的巨轮和军舰,即将开始的,是又一段创造历史的征程。

登上“流浪者”的士兵越来越多,在露天甲板上和驾驶舱里挤了大约50名大兵后,这艘小船终于塞不进任何一个人了。莱托勒掌好舵,开始晃晃悠悠地返航。

图25:敦刻尔克撤退中,小小的“流浪者”号塞进了120多名大兵

1940年6月1日是英军开始撤离以来天气最为晴朗的一天。德军抓紧时机,一面命令地面部队加强进攻,一面集结起方圆数百公里内所有可用的飞机,黑压压地扑向大海,誓要让那些已经上船的英军变成献给海神波塞冬的祭品。

在莱托勒目力可及的范围内,轮船也好,军舰也罢,通通变成了硝烟和火光的背景板,雨点般的炸弹似乎要煮沸这片见证了英伦三岛和欧洲大陆上千年互相征服的海域。

图26、图27:德军飞机疯狂攻击敦刻尔克的英军

德国飞机不加区别地攻击每一艘船舶舰艇,“流浪者”号再也不能指望像来时一样依靠皇家海军的庇护,它和它的乘客所能倚靠的,只有掌舵人的意志和技术。

莱托勒对于飞机并不陌生,除了在海军服役时搭载水上飞机执行任务的经历,小儿子赫伯特牺牲前也经常与他探讨德国空军的飞行与战术特点。他曾提到,德国空军飞行员非常热衷于俯冲轰炸与扫射战术,如果飞机在攻击地面或水面目标时压低机头、锁定到某个角度,往往就不会改变飞行方向。

牢牢记着小儿子的这一番话,莱托勒盯着四面八方俯冲下来的德国飞机,双手犹如与轮舵融为一体,一旦判定敌机已经准备好扫射或投弹,便自如地突然变向或加减速度,如北美荒原上灵活的野兔摆脱灰狼追击一般,让德军飞机的攻击一次次扑了空。有许多个瞬间,莱托勒觉得仿佛是小儿子就站在身旁,像在自家起居室里用手演示德军飞机战术时一样告诉他:是时候转舵了、是时候加速了。这时候,莱托勒的长子罗杰,则全神贯注地盯着游艇上的士兵们,确保他们不会因为慌乱而跳进大海或者胡乱奔跑、令“流浪者”号重心失衡。

晚上10点,茫茫夜色当中,严重超载又毫无装甲的“流浪者”号躲过了德军飞机的轮番攻击,安全地返回拉姆斯盖特港口--船身上连一个弹孔都没有!

图28:在德国空军的猛烈攻击下全身而退是十分困难的事

莱托勒轻车熟路地把游艇靠上渔船停泊的码头。几个引航员打着手电赶来,顿时被50多名士兵挤在甲板上的情景惊呆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甲板上的士兵们全部上岸,“流浪者”号的船舱里仍旧源源不断地走出一个又一个满面倦容的大兵。这下子,引航员们更是惊讶得连嘴都合不上了。

最后一名“乘客”终于离开了“流浪者”号,125名从英吉利海峡对面死里逃生的士兵几乎占满了码头的每一个角落。看着这一切,一名引航员呆若木鸡地喃喃自语:“老天,你是怎么把他们塞进船里的!?”

这一天共有近65000名英军从敦刻尔克撤回本土。第二天一早,莱托勒顾不得疲惫,打算再次驾船前往法国,却遭到皇家海军严令禁止:6月1日双方的空中交战趋于白热化,德军以损失23架飞机的代价击沉31艘英国舰船,重创11艘。英国空军已筋疲力竭,难于继续为撤退行动提供足够的空中掩护。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英军决定暂停白昼撤离,全部改为夜间行动,而且停止使用“流浪者”号这样又小又慢的民用船只。

图29:英军在与德国空军的交战中付出了巨大牺牲

莱托勒悻悻地回到家中,守着收音机关注战争的局势。敦刻尔克撤退行动又进行了三天,随着德军装甲部队终于冲破英军后卫部队的阻击、占领港口和海滩而告终。

英国皇家海军在10天时间里总计撤出陆军34万余人,为将来的战争保存了宝贵的有生力量。许多民间人士也冒着生命危险、自发参与到了撤退行动中,查尔斯·莱托勒和他的儿子罗杰·莱托勒,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流浪者”号也被永久保存下来。

图30:保存至今的“流浪者”号

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莱托勒加入英国“地方志愿军”,驾驶“流浪者”号在英格兰沿岸巡逻,提防德国特工渗透。他的长子罗杰继承父亲志向,加入英国皇家海军,担任一支快艇部队的指挥官,1945年不幸在一次与德军特种部队的交战中阵亡。

1946年,72岁高龄的莱托勒彻底“退伍”,买下一个小型机械厂,为伦敦水警局制造摩托艇发动机。闲暇时,他含饴弄孙,安享晚年时光。

1952年12月8日,查尔斯·莱托勒因心脏衰竭在家中逝世,在78年的人生中,他与大海相伴将近60年,亲历2次世界大战、4次海难,以及无数次惊心动魄的冒险航程,但若说最为刻骨铭心的记忆,依然是“泰坦尼克”号海难和敦刻尔克大撤退。或许分别经历过二者的人,更可体会生命本身之脆弱不堪,及求生意志之坚不可摧。

图31:二战后的查尔斯·莱托勒

责编:马钟鸰 PN018

凤凰历史精品栏目

进入栏目首页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号

用历史照亮现实
微信扫一扫

推荐阅读

  • 兰台说史
  • 重读
  • 观世变
  • 现代史
  • 近代史
  • 古代史